出動“超常規”手段
科技裝備助力,創新舉措盡出
打通省道217線,四川省交通運輸廳部署組織,采取了不少“超常規”手段,一些創新舉措更是首次運用。
比如,在國內首次應用動力舟橋運送搶險設備。省道217線被垮塌山體分割成了多條“斷頭路”,要提高搶通效率,須在斷道點多開作業面;當時公路斷道,只有通過水路把搶險設備送到斷道點,而搶險機具重達幾十噸,普通船運不了,應急搶險隊伍把交通應急裝備的動力舟橋,拼裝成移動的水上作業平臺,將大型搶險設備、人員運送至斷道點,實現多點位同時作業。據介紹,在19公里路段上開辟了5個登陸點,多開了10個作業面。這是國內抗震救災歷史上第一次采用動力舟橋作為載具。
這幾年在交通勘察技術中應用較多的BIM技術,為公路應急搶通提供了“眼睛”。四川省交通設計院公路BIM中心是全國五個BIM行業研發中心之一,中心利用BIM技術生成“抗震救災指揮系統”,疊加了路網信息和勘察設計人員深入現場取得的圖片、視頻資料,生成了三維的震區公路受損圖,可以直觀“看”到點位受損情況、垮方量等,幫助科學決策。
臂長27米的長臂挖掘機,也是首次投用于抗震救災。“長臂挖掘機最大工作半徑有16米,是常見挖掘機的兩倍?!眳⑴c應急搶險的挖掘機手任俊杰說,由于山體多高位垮塌,搶險中不斷有碎石滑落,采用長臂挖掘機先對高處、威脅安全的落石進行清理,再換上力道更大的常用挖掘機,可大大降低設備操作手的安全風險。
搶險過程中,余震不斷,山體隨時有碎石滑落和垮塌的風險,為保障參與搶通工作的員工生命安全,順利完成搶通任務,搶險救災筑起了360度“安全防護墻”。用袁飛云的話來說,是“空天地一體化”的手段全方位防護。
搶險救災突擊隊采取“蜘蛛人”攀爬至搶通作業點上方設置高位觀察哨,人工清理排危,將不穩定孤石排除,并用無人機輪飛巡視提前探明前方地質情況,同時設置“安全哨”,岸上在機械操作手的前、后方設置安全崗哨,水上開著海巡艇設置安全崗哨。
“我們測算過,落石從山上滾到作業點,大約15秒?!笔竦兰瘓F四川路橋交建集團副總經理周永軍說,一旦發現險情,安全崗哨人員通過對講機呼叫,作業人員可及時避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