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史曉露

  9月28日,綿陽市梓潼縣長卿鎮皇觀村,一排排成熟的玉米筆直挺立,一大早兩臺玉米聯合收割機開進農田,隨著齒輪高速轉動,一根根粗壯黃亮的玉米棒被機器“吃”進“肚”中,經過摘棒、剝殼、脫粒,金燦燦的玉米粒從出糧口“吐”出來,隨后裝滿貨車。

  看著豐收的玉米,梓潼縣開勝家庭農場負責人黃開勝臉上露出了笑容,盡管今年夏季遭遇持續高溫干旱天氣,但他種植的300畝夏玉米畝均產量達500公斤,遠高出全省玉米畝產386公斤的平均水平。

綿陽梓潼玉米測產現場綿陽梓潼玉米測產現場

  喜獲豐收的不只是黃開勝。9月21日,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專家,對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省農科院作物所”)在長卿鎮建設的千畝夏玉米豐產高效科技示范區進行現場驗收,3塊田面積1.25畝,經實割測產,平均畝產達537.7公斤,比當地非示范地塊的玉米畝均增產129.1公斤,增幅達31.6%。

  除了示范區,采用同類技術的種糧大戶也迎來玉米豐收。在游仙區鹽泉鎮上方寺村,種糧大戶肖道清種植的200畝夏玉米,平均畝產443.1公斤。“今年很多種在旱地上的夏玉米都干死了,但我家最高田塊畝產達到了500公斤。”肖道清說。

綿陽梓潼玉米測產現場綿陽梓潼玉米測產現場

  同類技術在省外更創下高產紀錄。就在9月24日,由省農科院作物所、曲靖市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在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者海鎮實施的玉米示范區測得平均畝產1038.96公斤,最高地塊畝產1261.8公斤,創造了云南省單塊地玉米高產紀錄。

  在今年持續高溫干旱情況下,為何這些地塊的玉米能迎來豐收?

  “高溫奪豐收來之不易,背后是科技力量支撐。”省農科院副院長劉永紅介紹,梓潼的千畝夏玉米科技示范區由省農科院作物所依托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技術協同推廣、山地旱作農業等項目建設,其中就包括黃開勝的300畝玉米地。

  “從玉米品種選擇到田間管理,全程都得到了農業專家的技術指導。”黃開勝說,今年主要種植“成單716”“中單901”“綿單53”等玉米品種,具有抗旱、抗病、耐高溫等特點。特別是今年高溫天氣出現后,除了及時給田地補水外,還增施了葉面肥,起到抗旱作用。

  在栽培技術方面,由省農科院作物所牽頭,聯合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等多家單位,歷經10余年科技攻關,研發出的“西南丘陵山地夏玉米—冬油菜豐產高效關鍵技術”更對玉米增產起到了關鍵作用。

  “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高溫干旱被稱為‘卡脖子旱’。”劉永紅說,在過去的種植模式下,夏玉米播期較晚,容易在花粒期遭受高溫伏旱,從而減產。

  針對西南丘陵山地的種植模式短板,省農科院作物所牽頭項目團隊,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項、省育種攻關專項等項目資助下,研究創立了西南丘陵山地夏玉米—冬油菜凈作兩熟新型種植模式,改過去的“小麥—玉米—薯類”三熟間套作模式為“夏玉米—冬油菜”兩熟凈作,并鑒選出一批適配新品種,將中晚熟油菜品種改為早熟油菜品種,從而壓縮冬油菜生育期,實現油菜早收、夏玉米早播,讓玉米在對環境最敏感的開花散粉期避開“卡脖子旱”,實現豐產穩產。

  此外,針對丘陵山地田塊面積小、機械化水平低等短板,科研團隊還研發出“適墑精播、秸稈還田、對行作業、適期粒收”等全程機械化關鍵技術,并研制改造了配套的播收系列農機具,大幅提升機械化水平。2015—2021年,該技術已在四川、重慶、云南等西南地區累計推廣1567.27萬畝,累計新增糧油88.79萬噸,新增純收益67.03億元。今年9月,“西南丘陵山地夏玉米—冬油菜豐產宜機關鍵技術及推廣”還榮獲2019—2021年度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的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一等獎。

  “該技術對推動西南乃至南方類似地區穩玉米和擴油菜具有重要價值。”省農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員、作物所耕作栽培中心副主任楊勤說,旱坡地占西南耕地的70%以上,下一步將擴大應用范圍,推動更多地區實現玉米、油菜等糧油作物豐產穩產,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科技力量。

  (省農科院作物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