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撂荒,讓“沉睡”土地煥發新活力

  日前,筆者在位于凌家鎮大屋沖村的一處坡地上看到,大豆苗從連片的坡地上破土而出,嫩綠的葉子隨風搖曳。

  “這一片原來都是撂荒地,經過整治后,今年5月種上了大豆,目前長勢還是不錯,預計11月就能收了。”凌家鎮農服中心主任尤衛東說,今年以來,凌家鎮積極組織鄉村干部進村入戶,對村民進行走訪,通過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撂荒地整治政策,并得到了廣大村民的支持,確保了全鎮撂荒地整治工作順利推進,目前已整治撂荒地近1000畝。

  近年來,市中區大力開展撂荒地整治工作,探索整治撂荒新路子,不斷釋放土地潛能,發揮土地效益,因地制宜推動“撂荒土地”變“希望良田”,確保糧食安全——

  精準摸排“清底數”。按照“明確到戶、落實到圖”總要求,組織各鎮逐村逐戶開展“地毯式”排查,詳細登記撂荒地承包戶姓名、位置、撂荒時間、面積、類型等情況,以區、鎮、村為單元建立撂荒耕地整治臺賬,理清撂荒原因,找準治理方向,做到不落一戶、不漏一塊,目前共摸排出撂荒耕地5247.58畝。

  因地施策“抓整治”。按照“一村一策”“一地一策”原則制定整治方案,探索“幫耕幫種、流轉耕種、兜底復種”等多元化耕作模式,對零星分散和無勞動力耕種的撂荒地,引導農戶自主復墾復耕或鄰里幫耕;對成片集中的撂荒地,新培育21個新型經營主體、5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流轉土地開展適度規模經營或代耕代種;對無經營主體整治的撂荒地,交由64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兜底復耕復種,增加村集體經濟收益。

  完善設施“提地力”。針對基礎設施落后、耕作條件較差的撂荒地,統籌“五良”融合宜機化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鄉村振興銜接資金、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等項目,支持村集體采取先行自建與項目支持并行方式,修建排灌渠、機耕道、山坪塘、蓄水池等水利設施,目前高標準農田項目已整治撂荒地138.59畝。

  惠農政策“定民心”。研究出臺《內江市市中區農業產業發展獎勵補助辦法》《關于做好撂荒地治理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投入財政資金200余萬元用于撂荒地治理,對復耕復種撂荒地,按不低于 400 元/畝標準兌現補助。按照“誰復耕、獎補誰”“誰種糧、誰受益”原則,用好用活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稻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給種地農民吃上“定心丸”,今年以來,已發放各類涉農補貼2264.9萬元……

  截至目前,全區撂荒地已整治4900.19畝,占完成整治進度的93.38%。

  強科技,不斷提高科學種糧水平

  “生產上要嚴格掌握頭季稻主穗谷粒全黃,分蘗穗基部只有2-3粒青籽,且田中部主莖倒三節腋芽伸長至1寸左右的時候,才能收割頭季稻。”“頭季稻收獲后要立即扶正稻樁,如果在收后1-3天,遇到高溫天氣,要及時澆水護苗護樁,防止稻樁快速失水干枯,影響再生腋芽生長。”……在史家鎮的干田灣村再生稻基地內,市中區農技推廣服務隊隊員甘旭一邊查看再生稻的長勢,一邊講解蓄留再生稻栽種的技術要領,確保再生稻實現豐產。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為支撐。

  今年以來,市中區成立了 7 支農技推廣服務隊伍,在糧油生產集中的區域,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術指導服務,推廣適合丘陵地區的小型農機具,采取免耕法、直播、統防統治等新的耕作制度和技術方法,盡量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耕作效率和生產能力,同時,針對部分農業生產技能弱的農戶,開展“一對一”幫扶。

  截至目前,全區已出動技術人員200余人次,指導2000人以上,開展糧油技術培訓10次,培訓人數達1000余人。

  倉廩殷實,是國家之福,也是百姓之盼。唯有守住管好“中區糧倉”,穩住糧食安全“壓艙石”,讓全區老百姓的“米袋子”充足,方能端穩自己手中的“飯碗”,肩負起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