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蔣君芳

  金秋十月,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四川日報全媒體推出“二十大時光”專題專欄,派出20多路記者,奔赴全省各地。

  從大涼山深處只有4℃的三河村到陽光燦爛的宜賓三江口,從綠水青山的萬源市花萼山到熙來攘往的成都市春熙路,從海拔4410米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到地下2400米的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腳下沾泥土,心中滿真情,新聞有力量。

  連日來,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深入基層一線,深入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農林牧區,走進田間地頭、街道社區、工礦企業、科研院所等,與基層黨員干部群眾一起,關注盛會、點贊盛會,共度二十大時光,感受砥礪奮進的鏗鏘足音。

  直擊

  到一線去,記錄鮮活故事

  10月16日一早,記者何勤華和同事們趕往涼山州昭覺縣三岔河鎮三河村。

  當天三河村氣溫只有4℃,開幕會前半小時,收聽收看點已座無虛席。人群中,何勤華一眼就看到了村民吉好也求夫妻倆,身著干凈彝族服飾的他們,臉上洋溢著笑容。他趕緊拿起相機將笑容定格。

  按下快門的瞬間,吉好也求一家的故事又一次在他腦海中閃過: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吉好也求和全村村民一起從低矮的土坯房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家,在政府的幫助下,靠打工、養殖、開小賣部等脫貧,如今人均年收入已過萬元。

  10月16日,三河村干部群眾一起收看黨的二十大開幕會。王云 攝

  同樣的燦爛笑容,記者們在汶川縣映秀鎮的鄉親們臉上、在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村民臉上都看到了。振奮、感激、喜悅……聆聽黨的二十大報告,巴蜀兒女熱烈的掌聲、激動的心情,記者們用筆尖、鍵盤、鏡頭去記錄。

  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信心——

  “核心區畝產達700公斤!”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見到記者史曉露來采訪,46歲的種糧大戶王元威打開話匣子,“以前種糧全靠人力,一家人種幾畝地都吃力,如今水泥路一直通到田間地頭,種糧全程機械化,種田輕松搞定。”

  有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迫切——

  10月17日,當記者鄧涵予再次來到川渝高竹新區南北大道三期鄰水段項目建設現場時,聽到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連通川渝高竹新區南北大道三期的必經之路——寶竹寺大橋將于10月底全面架通!一年前的這里,腳下泥濘難行,目之所及還有數座待征服的土坡。

  10月17日,記者鄧涵予(左一)在川渝高竹新區南北大道三期項目建設現場采訪。吳迪 攝

  有推動綠色轉型發展的干勁——

  10月19日,記者王晉朝換上防塵服,第一次走進樂山市京運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多晶硅拉棒車間,1080座拉棒反應爐整齊排列,近6米高的塔身,讓人仿佛置身一片銀白的叢林。公司總經理關樹軍驕傲地告訴記者:“從開建到投產,這個項目只用了83天!”

  記者王晉朝(右一)在樂山晶硅企業采訪。冷潤雨 攝

  到一線去、到基層去,記者們在路上、在現場,帶回來一個個鮮活的故事。

  感悟

  記錄并思考,汲取前行動力

  在農村、在工廠、在田間、在高校……與各地干部群眾共度二十大時光,記者們在記錄中思考、感悟著。

  10月16日,花萼山深處的達州萬源市官渡鎮項家坪村,“七一勛章”獲得者、94歲高齡的周永開與當地的基層黨員干部、村民一起收看黨的二十大開幕會。“一言一行中,能感受到一名老黨員的純粹,更能受到心靈的洗禮。”記者袁城霖表示,每次采訪都會被周老革命觸動。

  當天下山途中經過“手爬巖”時,周永開看到路邊停了6輛車。而車停的地方豎立著一塊醒目的警示牌:“禁止在保護區進行非法穿越活動”。周永開擔心有人違規進山:“這里怎么沒有設置卡點?他們不能隨意進山里!”“萬一在山里抽煙,把山點燃了,后果不堪設想。”周永開擔憂,隨意進入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可能會破壞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棲息地,人也不安全。老人立刻下車給花萼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打去電話。

  從蹲點準備,再到盛會期間深入一線采訪,記者們真切感受到時代的脈搏、前行的力量。

  在攀鋼集團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修建分公司焊工培訓中心,“00后”學徒王寶錠讓記者唐子晴印象深刻。“二十大報告中關于青年的論述,讓大家深受鼓舞。”當這位年輕的師傅在說出“未來,也要成為大國工匠”的愿望時,唐子晴也再一次明晰了自己的目標:要做更加優秀的全媒體記者。

  焊工培訓中心的年輕學員正在認真學習焊接技術。陳姝妤 攝

  這種激勵來自采訪中的一個個故事、一個個細節、一個個人物。

  在四川長虹技佳精工有限公司沖壓件廠,記者吳憂被“80后”工匠王勤感動,他在細節上的一絲不茍讓人印象深刻;在成都天府軟件園,成都極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鐘波告訴記者徐莉莎,今年8月極米科技發布了首個適用家用投影的電影色彩亮度標準,開行業先河,他對創新的不懈追求令人欽佩;在廣元市青川縣關莊鎮的白茶園里,50多歲的農技員李泉手把手教學,一雙粗糙的手,讓人覺得踏實、淳樸……

  記者吳憂(左一)在四川長虹采訪“80”后工匠王勤。吳楓 攝

  “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是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基層一線的采訪報道,讓記者們對二十大報告中的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收獲

  那些“下一站抵達”的美好心愿

  “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聆聽黨的二十大報告,巴蜀兒女倍感振奮,踔厲奮發的激情在涌動。

  10月20日,記者徐中成從阿壩州馬爾康驅車到海拔3500多米的阿壩縣賈洛鎮勒坤瑪村一處遠牧點。260公里左右的路程,因為要小心避開路上冰雪,花了4個小時。

  藍天白云下席地而坐,村干部與村民在賈曲河畔圍繞“減牛不減收,轉型謀發展”暢談。大家搶著發言的情形,讓坐在一旁默默傾聽、記錄的徐中成感慨:“他們有美好心愿,更在為了實現心愿,努力奮斗。”

  10月20日,記者徐中成(左一)在阿壩縣賈洛鎮一處遠牧點采訪。劉文佳 攝

  這樣的美好心愿,記者們在采訪過程中,聽到很多。

  記者蘭珍再次來到瀘定縣磨西鎮采訪,服裝店、小吃攤、菜市場,煙火氣十足,家長里短的聲音不絕于耳;學校操場上,學生們在跑、在笑,活力滿滿。

  臨時安置點里,一些老人在閑話家常。“孩子們都出去找錢了。黨的政策好,正在幫我們重建新家,我們自己也要努力,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安置點大姐喬玲的一番話,讓蘭珍動容。

  為之動容的,不光是媒體人。自10月16日“二十大時光”專題在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四川在線等多個平臺推出以來,受到廣大讀者和網友廣泛關注、熱評,《花萼山上話發展 周永開:永遠聽黨話,堅定跟黨走》《依托紅色旅游 王坪村用奮斗創造美好生活》《種養循環起來,青川“白茶村”還是個“牛村”》等報道贏得上百萬閱讀、點贊、跟評或轉發,在點贊與轉發之間是齊心向未來的共鳴。

  一路走、一路聽、一路看,媒體人收獲滿滿。也有了更深層次的思索,作為媒體人、尤其是青年媒體人,如何才能更好響應黨的號召,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答案,在一次次基層一線采訪中愈發堅定:身處偉大時代的我們,一定堅定理想信念,立足廣袤大地,講好鮮活的中國故事、四川故事,記錄下波瀾壯闊的時代之變,努力成為時代風云記錄者、社會進步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