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 四川在線記者 樊邦平
城鄉接合部新型社區的轄區內,是兼具城鄉兩方面特征的治理單元,有社會結構多元、居民構成復雜、地緣民俗差異、人口流動大、矛盾糾紛多等現實問題,也是城鄉基層治理的薄弱環節。
為改變過去城鄉接合部地區管理薄弱、基礎設施配套不足、公共服務水平不高的局面,2021年4月,我省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城鄉接合部新型社區治理的指導意見》,明確要從健全治理架構、建強治理隊伍、優化服務保障等方面重點發力,推動新一輪城鄉接合部新型社區治理走深走實。
一年多來,我省城鄉接合部新型社區治理進展如何?積累了哪些經驗?日前,記者展開了采訪。
理順架構,優化服務保障
昔日的治理薄弱地迎來堅強“主心骨”
“前期的疫情防控,多虧了你們的支持,接下來社區還有不少公共性事務,到時候可能還需要大家協助。”11月1日,天府新區眉山片區視高街道視高鋪社區黨委書記劉慧藝聯系了轄區內多家企事業單位和主要企業的黨組織,表達感謝的同時,發出了繼續攜手做好社區管理服務的“邀請”。
轄區內有常住人口1.8萬人和130余家企業的視高鋪社區,是成都都市圈規模較大的城鄉接合部新型社區,與人口基數龐大相反的是,社區的干部和工作人員僅有不到20余人,“小馬拉大車”一度是這里社區管理服務的真實寫照。
2021年,在上級黨組織的支持下,社區黨委聯動轄區內的駐地企事業單位和兩新組織的黨組織,成立了區域性綜合黨委,并以此為平臺,整合了轄區內240余名黨員,形成了社區治理的“主心骨”,由此一舉破解了社區治理人手短缺的難題。
視高鋪社區的改變具有代表性。
四川城鄉接合部新型社區共有2191個、占全省社區總數的26.5%。人口多,流動頻繁,社區兩委干部和專職人員少,“小馬拉大車”現象突出。
2021年,我省結合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契機,針對城鄉接合部實際,縱向建立了“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體系,橫向建立了“街道社區黨組織+區域性綜合黨組織+區域單位黨組織”體系,并堅持黨建引領,構建起了黨員和熱心群眾齊參與的社區自治組織和社會組織治理體系。
此舉,也打通了社區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把黨組織“神經末梢”向社區、居民小區、樓棟深度延伸,實現組織和工作覆蓋“無盲區”。
“有了治理架構,還不夠,還要有一支敢打勝仗、能打勝仗的隊伍。”省委城鄉基層治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結合村(社區)“兩委”換屆,注重源頭選優、培訓提能、制度激勵,努力建設了一支本領過硬的治理骨干隊伍,并建立了社區專職工作者日常管理、考核評價制度,大力暢通晉升渠道,打消社區專職工作者的后顧之憂。
理順架構優化服務保障,昔日的治理薄弱地迎來堅強的“主心骨”。
組織部門統計顯示,村(社區)“兩委”換屆后,全省城鄉接合部新型社區黨組織書記的平均年齡為45歲,年齡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書記中,大專以上學歷達69.7%,“一肩挑”比例達97.5%,城鄉接合部新型社區專職工作者均達到6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