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壽大佛 ↑仁壽大佛

  樂山大佛早已蜚聲世界,據稱是樂山大佛的藍本之一——位于眉山天府新區高家鎮英頭村的牛角寨大佛(又稱仁壽大佛)卻鮮為人知。

  資料顯示,仁壽大佛,坐西向東,雙手齊胸合十,高15.85米,寬11米,面形豐滿,眉似彎月,雙目微睜,系唐代作品,是中國大佛中唯一一尊胸佛。因其在工程布局、人物形態上與樂山大佛極為相似,加之比樂山大佛先建成6年,有文物專家曾認為它是樂山大佛的藍本之一,因此有“樂山大佛之父”之稱。

  然而,石窟石刻等多數暴露在山林田野之間,長期風吹雨淋,表皮變色甚至剝蝕,這是川渝甚至全國多地石窟石刻等遭遇的通病。仁壽大佛也不例外。2022年11月13日,紅星新聞記者從眉山市文物部門獲悉,因飽受風化等困擾,仁壽大佛目前尚在“閉關修煉”中,預計明年就可以與大家見面。

  ↑仁壽大佛

  從成都出發,有兩條路可抵達位于天府新區的牛角寨大佛景區。其一,上成(都)自(貢)高速,于仁壽縣文宮鎮下高速,再往高家鎮繼續行駛十公里即到達;其二,從成都天府新區大林鎮翻中壩山,也可到達。

  牛角寨位于龍泉山脈中段的高家鎮鷹頭村,沿臺階拾級而上,一尊立佛抬眼可望。走近,崖壁依山鐫造彌勒佛胸像一尊。大佛坐西向東,雙手齊胸合十,高十五六米,寬十米左右,外貌清晰,面型豐滿,嘴微閉,晃眼看,真有微縮的樂山大佛的感覺。

  當地工作人員介紹,陸游在嘉州(樂山)任上曾寫過一首詩,這可以印證牛角寨大佛是樂山大佛的藍本——“江閣欲開千尺像,云龕先定此規模。斜陽徙倚空三嘆,嘗試成功自古無。”這首詩證明,樂山大佛在修建之前,是在其他地方有過實驗的。

  《仁壽縣志》記錄了仁壽一段金戈鐵馬的歷史:“明末清初,張獻忠三次入蜀,在成都建立大西農民政權。大西農民軍曾兩次攻取仁壽。崇禎十四年(1641),農民軍自蓬溪入川南,兵分三路攻重慶,克仁壽,殺知縣劉三策。清順治元年(1644),張獻忠軍直驅入蜀,再次攻占仁壽城殺知縣顧純貽。”相傳,張獻忠曾經以牛角寨為據點,進攻仁壽城。當地迄今還有“坐鎮牛角寨,炮打夫子巖”的傳語,夫子巖在牛角寨對岸,正是當年的戰斗場所。

  “仁壽大佛修建在唐朝,又是野外露天的文物,風化很嚴重。”眉山文物部門相關人員介紹,目前,相關施工尚在進行之中,大佛寺暫未對外開放,預計明年就能和大家見面了。

  紅星新聞記者 蔣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