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培哲 四川在線記者 王代強
“在武青南路撿到了一只鳥,可能是保護動物,不曉得咋整。”11月2日下午,省林草局野保處工作人員接到熱心市民打來的救護電話后,馬上聯系成都市動物園派省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人員前去處理。
這幾年,四川人在路上遇見野生動物的頻率越來越高了。“去年,全省林草系統共接到野生動物救護線索5000余起。”近日,記者在省林草局辦公室看到一份正在制定的針對野生動物救護工作的文件。工作人員說,制定該文件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解決越來越突出的野生動物救護管理難題。
當前四川野生動物救護面臨哪些“堵點”?記者通過走訪調查了解到,在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外,我省還計劃建立起覆蓋全省的野生動物救護信息化平臺,為后期野生動物人工繁育等工作奠定基礎。
現象:
生態轉好,受傷野生動物“出鏡率”增高,如何救護成為一道難題
“它就躲在草叢邊上,感覺精神有點萎靡,而且無法飛行。”近日,在成都溫江,派出所民警汪磊夜巡時在金馬河邊發現了一只受傷的幼鳥。他將幼鳥帶回派出所臨時喂養,并對接專業機構聯動救助,經鑒定,幼鳥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猴面鷹。
在四川,和汪磊有同樣經歷的人不少。記者在百度搜索“撿到野生動物”,綿陽、德陽、雅安等多地都有居民、村民路遇受傷野生動物的消息。
省林草局野保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自然環境改善、動物保護意識增強,野生動物的“出鏡率”變高了,因受傷、病弱、饑餓、受困等原因需要收容救護的情況在增加。過去一年,全省林草部門接到5000余起野生動物救護線索。
“工作中最常見的情況是群眾路遇受傷野生動物,既可能是誤撞到玻璃幕墻上的鳥,也可能是與汽車發生碰撞受傷的鹿。當事人聯系所在地方的林草部門,林草部門會根據情況指定救護中心救治。”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安部門也需要在救護中心暫時“保管”涉案的野生動物。
四川省野生動物救護中心是全省唯一一家省級野生動物救護機構,這里每年接收約70余種、200余只(頭)野生動物,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具備生存能力或者接收簡單處理后具備生存能力的“過客”,在有合適的環境情況下,會即刻放歸,其余的“長租客”則會根據動物種類、受傷情況安排到專門的區域治療。
記者了解到,在省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技術支持和各級林草部門的對接下,目前全省已經建立起33家政府認定的野生動物救護機構,盡可能實現受傷野生動物的就近救治與保護。
難題:
救護機構平臺建設滯后,相關支持經費短缺,專業救護力量不足
“哐”的一聲,根秋澤仁把一整塊羊腿放進不銹鋼盆,這是雪豹接下來兩天的口糧。 這只甘孜州石渠縣真達鄉護林隊員救助的受傷雪豹,已經失去活動能力,經石渠縣林草局研究同意后,暫時將雪豹安置在當地村民根秋澤仁家飼養。
“雪豹需要隔兩三天喂食一次,一次能吃二三十斤肉。”根秋澤仁告訴記者,照顧雪豹的關鍵是食物來源,常常需要護林隊員和村民“眾籌”,才能湊出一頓肉。
和根秋澤仁一樣關心食物來源的,還有不少野生動物救護機構。事實上,救護野生動物的過程中,人力、設施、經費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缺專家。阿壩州的首個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站設在馬爾康養獐場,阿壩州林草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盡管已經具備鹿科動物的救助設施,但救護站爬行類和鳥類的救助能力存在短板。救護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接到部分受傷嚴重的鳥類,還需要咨詢外地專家意見。
缺平臺。在綿陽川北野生動物園,有200只收容救護的孔雀,跟蹤每只孔雀的身體恢復情況、把握合適的放歸時機是工作人員的一項重要任務。動物園負責人告訴記者,動物園希望能建立起一套更加智能的管理平臺,提升動物健康監測效率。
缺資金。雅安碧峰峽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負責人孫鴻雁告訴記者,除了專業能力和平臺建設,動物園里100多位“長租客”的“伙食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近兩年中心在食物采購方面的投入就超過100萬元。
此外,記者采訪了解到,不少撿到受傷野生動物的人,并不知道第一時間怎么處理。從結果來看,多半是交給民警或當地林草部門。“這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們的野生動物保護救護工作宣傳不到位。”四川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會長冉江洪說。
對策:
建立省級信息化平臺,加大救護人員培訓力度,加強野生動物救護執法力度
進入系統后輕輕一點,就能看到當前成都有多少野生動物救護機構——兩年前,這個名為“野保助手”的微信小程序在成都上線。
小程序可以實現兩個功能:林草部門能夠實時監測野生動物繁殖情況;收容救護機構可以拍照上傳接收到的野生動物照片,交由后臺的專家顧問判斷具體信息,決定如何處置。“此外,每家救護機構有多少野生動物、人工繁育機構有了多少新生命,數據一目了然,還可以看到每只動物的照片。”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過去野生動物的收容救護存在數量不透明、混養等情況,平臺實現了成都范圍內救護機構的數據聯網,能夠實時監測存欄情況和繁育狀態。”上述負責人透露,平臺目前正在進行操作流程優化,預計年底前交付全省推廣。
記者從省林草局了解到,通過組織有關專家研究論證分析,我省正在研究細化野生動物救護措施。下一步將從平臺、機構等多個方面著力提升全省的野生動物救護能力。
“一方面,要對全省野生動物救護能力開展大排查、大摸底,搞清楚到底需要多少機構、不同機構之間如何形成力量互補。另一方面,要找到足夠的資金支持。”省林草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計劃在調研基礎上提出項目申請,積極從國家林草局等有關單位爭取中央和省級資金,也歡迎各類公益機構參與野生動物的救治和轉運工作。
而針對專業救治力量短缺的問題,將在增加人員培訓力度的基礎上,廣泛引入志愿者參與救護。“還要明確救助和放歸標準。對于部分達到放歸標準仍然圈養的救護機構將采取懲罰措施。”這位負責人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