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劉恪生
近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和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系統古生物學》)在線發表自貢恐龍博物館江山、彭光照、葉勇三位研究員與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任鑫鑫博士后、王旭日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尤海魯研究員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
據悉,本次通過應用分支系統學、骨骼形態學與生物古地理學等研究方法,對產自自貢大山鋪的董氏大山鋪龍進行重新研究,發現恐龍古地理學上傳統的“東亞隔離假說”并不嚴格成立。證實新蜥腳類恐龍在中侏羅世早期便已出現,蜥腳類類群在中侏羅世已經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很高的生態位分化,同時提出新蜥腳類恐龍可能起源于亞洲的論點。
馬門溪龍類恐龍并非東亞特有恐龍類群
為進一步確定中侏羅世發現的蜥腳類恐龍的系統發育關系,本次研究對董氏大山鋪龍的鑒定特征進行重新厘定,通過分支系統分析表明,馬門溪龍類恐龍除產自東亞地區已經命名的眾多屬種外,還有來自非洲坦桑尼亞和大洋洲澳大利亞的晚侏羅世兩個蜥腳類類群(Wamweracaudia;Rhoetosaurus),以及來自非洲尼日爾中侏羅世的另一個蜥腳類類群(Spinophorosaurus)也屬于馬門溪龍類。
結果表明,傳統認為馬門溪龍類(Mamenchisauridae)作為“東亞隔離”背景下的東亞地方性類群并不成立。
新蜥腳類恐龍的起源區域可能為亞洲
研究表明,傳統的“東亞隔離”并不存在。生物古地理分析表明,新蜥腳類恐龍——蜥腳類恐龍的晚期演化分支的起源區域可能為亞洲和北美地區,闊鼻龍類(Macronaria)恐龍的起源區域可能也為亞洲和北美地區,時代為中侏羅世早期。
同時,通過分支系統分析,也表明大山鋪龍的分類位置不僅為最早分異的闊鼻龍類恐龍,也是最早分異的新蜥腳類恐龍,因此綜合推測新蜥腳類恐龍的起源區域很可能為亞洲。
本次研究分析表明在中—晚侏羅世之交(盤古大陸解體期間),以新蜥腳類為代表的蜥腳類恐龍主要類群可能已完成全球分布,因此傳統的“東亞隔離”并不存在。不同類群的區域性和全球性的輻射可能開始于早侏羅世晚期至中侏羅世早期。
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已命名6屬7種恐龍
中侏羅世蜥腳類類群已經具有很高的生態位分化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發現的七種蜥腳類的形態生態學分析表明,蜥腳類恐龍至少有兩種類型的體型發育模型存在,“長頸”類群(以峨眉龍為代表)與“短頸”類群(以蜀龍和大山鋪龍為代表)。兩種頸部伸長狀態暗示不同取食范圍與高度。
與此同時,對牙齒形態和磨蝕面等的分析也表明,至少存在三種形態。這些骨骼形態和體型大小的差異可能解釋這些類群共生的原因,暗示高生態位分化。
據了解,蜥腳類恐龍(Sauropoda)是迄今為止地球陸地上生活過的最大陸生動物,其起源與早期演化一直備受關注。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自1972年發現以來,經過50年的發掘和研究,命名包括蜀龍、峨眉龍和大山鋪龍在內的蜥腳類恐龍共計6屬7種,但是缺乏開展這些類群間系統演化關系和生物地理特征的研究。
綜合現有研究證據表明,早侏羅世晚期到中侏羅世早期伴隨著蜥腳類的快速輻射演化,其多樣性、分異度與分布范圍也在快速增長。
研究成果:
《Re-examination of Dashanpusaurus dongi (Sauropoda: Macronaria) supports an early Middle Jurassic global distribution of neosauropod dinosaurs》、《Osteology of Dashanpusaurus dongi (Sauropoda: Macronaria) and new evolutionary evidence from Middle Jurassic Chinese sauropods》。
全文鏈接: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22.111318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http://dx.doi.org/10.1080/14772019.2022.2132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