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和形態
建強現代化成都都市圈
在構建軸帶支撐的城鎮化戰略格局上,《方案》提出,四川要依托成渝北線、中線和南線綜合運輸通道,支持資陽、遂寧、內江等沿線城市承接成渝雙核功能疏解和產業外溢,以成德眉資同城化帶動成都平原經濟區一體化,做強成渝城市發展主軸。
同時,建強現代化成都都市圈。貫徹落實《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完善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組織協調機制和工作體系,打造綜合能級更高、支撐帶動能力更強的全省發展主干和成渝地區發展引擎。
做優大中城市功能品質。聚焦城市功能定位、發展方向,主動承接成都、重慶中心城區和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推動制造業協作配套、集群成鏈發展,因地制宜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區域專業服務中心,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強化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支撐。暢通“四向八廊”出川戰略大通道,加快建設以成都為核心連接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重要節點城市的2小時城際交通網,實現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
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調整優化成都落戶政策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方案》指出,將調整優化成都落戶政策,大中小城市和縣城全面取消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推進城鄉結合部、拆遷安置區域居民在經常居住地落戶,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就地落戶城鎮。
大中小城市和縣城因地制宜制定戶籍遷移配套政策,促進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履行同等義務,同步提升戶政便民服務水平。
強化隨遷子女基本公共教育保障。保障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權利,以公辦學校為主將隨遷子女全部納入流入地義務教育保障范圍。逐步將農業轉移人口納入流入地中等職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范圍。探索建立以流入地學籍和連續受教育年限為依據的中高考報考政策。
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統籌用好中央財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和省級配套資金,不斷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機制,建立財政、發展改革、公安等部門工作協同機制。合理提高省級財政均衡性轉移支付分配中流入人口折算比例,加大對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多的城市支持力度。
促進產城融合發展
到2025年實施老舊小區改造約250萬戶
提高城市產業支撐作用。《方案》指出,支持成都集聚總部經濟、壯大數字經濟、拓展眾創空間,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依托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重要節點城市聚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推動老工業城市建設具有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和新興產業基地,支持小城鎮積極配套大中小城市產業。
發展壯大城市新區。高質量建設四川天府新區,強化高端產業引領能力,健全優質高效公共服務體系,探索智慧城市管理新模式,開展公園城市標準化綜合試點,建設公園城市先行區。推動成都東部新區、綿陽科技城新區、南充臨江新區、宜賓三江新區加快建設,有序承接中心城區部分功能,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加快集聚人口。
釋放城市消費活力。支持成都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開展擴大消費試點示范、加快建設區域消費中心城市。 打造藝術街區、劇場群和文化娛樂場所群,支持有條件的縣城 建設商業綜合體。
有序推進城市更新改造。重點在老城區推進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城中村等“三區一村”更新改造。推進老舊小區水電路氣信等配套設施建設,有條件的加裝電梯、 打通消防通道,到2025年實施老舊小區改造約250萬戶、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任務。
更新改造一批大型老舊街區,基本完成大城市老舊廠區改造,因地制宜對城中村進行整體重建或修復修繕。杜絕大拆大建,嚴禁隨意拆除老建筑、砍伐老樹。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新建高標準農田1230萬畝
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方案》指出,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完善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制度,進一步放活經營權,穩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創新。在充分保障農民宅基地合法權益的前提下,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采取自營、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依法依規盤活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
促進人才入鄉就業創業。允許入鄉就業創業人員在原籍地或就業創業地落戶并依法享有相關權益。推進和支持科研人員在涉農企業技術入股、兼職兼薪等,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推動規劃設計師、建筑師、工程師“三師入鄉”。
大力發展多元化鄉村經濟。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新建高標準農田1230萬畝、改造提升598萬畝,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將安寧河流域打造成“天府第二糧倉”,到2025年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高到75%。高水平建設四川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四川省農業種質資源庫中心庫。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和道地藥材認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