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伊樂 川觀新聞記者 付真卿
12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關于進一步優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即防疫“新十條”)。為更好堅持第九版防控方案,落實二十條優化措施和防疫“新十條”,四川在12月8日也出臺了一系列優化措施,例如取消“入川即檢”等。
隨著防疫“新十條”及各地優化措施的落地執行,意味著“當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將成為共識,民眾也需要做好防范應對新冠病毒的準備。因此,怎樣科學地認識病毒、應對病情尤為關鍵。川觀新聞記者就此采訪了6位新冠病毒感染者,聽他們講述自己和身邊人的患病經歷。
受訪者中有本地感染的,還有在國外兩次被感染的;與他們一起經歷新冠病毒感染的,最小的患者7歲,最年長的82歲,有的全家人都在居家隔離中。記者整理了他們的自述,來聽聽他們親身感受。
親歷者一:王先生,31歲;今年12月3日確診,居家隔離中
“沒什么好擔心的,靜靜等著康復吧”
[經歷自述]
我可能是12月1日在做志愿者工作時被感染的,那天我在小區門口查驗進出人員的核酸報告和健康碼。當天我做了核酸,但是等了兩天都沒有出結果,12月3日感覺有點輕微喉嚨痛,那時我就懷疑自己可能感染了。當天晚上接到疾控中心的電話,告知我確診了。確診后按照疾控的要求,我跟社區報備,然后一直在家隔離。
感染后的癥狀跟感冒差不太多,開始主要是喉嚨痛、頭痛、眼睛有點腫脹,最嚴重的情況是在12月5日晚上,發高燒,身上不停地冒汗。但第二天燒就退了,其他癥狀也很快減輕了。現在(12月8日),就只有一點咳嗽、鼻子有點堵。生病期間吃了連花清瘟、布洛芬等藥物來幫助緩解癥狀。
我現在獨自在家隔離,之前準備了一些物資,有什么需要跟物管聯系都可以送上來,放在門口我自己取。物管說我的生活垃圾需要統一存放在一起,他們會專門來處理。其他的情況都一切正常,沒什么好擔心的,就靜靜等著康復吧。
親歷者二:周先生,30歲;今年1月和6月兩次確診,現已康復
先后感染過“德爾塔”和“奧密克戎”
[經歷自述]
我先后感染過“德爾塔”和“奧密克戎”兩種病毒,都是在國外確診的。
去年4月,我受單位派遣到中東地區出差。今年初,當時正是“德爾塔”病毒在全球的一個暴發期。我周邊的好多同事都先后感染了。在那個大環境下,我也做好了要被感染的心理準備,在國內我接種了兩針疫苗,到國外又接種了兩次。
大概是今年2月的一天,我突然感到嗅覺出了點問題,聞不到氣味,然后渾身開始酸痛,我意識到自己肯定是被感染了。接下來就是持續幾天的發燒,那段時間還是有點難受,是比較重的感冒癥狀,大約4天之后燒退了。此后的兩周內還有一點咳嗽,然后就完全康復了。
今年6月,我又被感染了,這次是“奧密克戎”。一天早晨起床時我感覺身體有點酸疼,但沒有其他癥狀。到了辦公室,我總感覺聞到一股說不出的怪味。我問同事,他們都沒聞到。這時有人說,“你肯定是感染了”。我一查,還真是。這次感染后的癥狀比上一次要輕很多,只是身體有點酸疼,有一點怕冷,會感覺聞到怪味,沒有其他異常。大約4天之后,這些癥狀也都沒有了。
親歷者三:李先生,33歲;今年9月7日確診,現已康復
“藥物都是輔助性的,
最關鍵還是靠自己的免疫力”
[經歷自述]
我和女朋友都是在今年8月份成都那一波疫情中感染的,但我們感染的過程比較特殊。當時我們的小區是處于臨時管控狀態,我們一直都在家里,之前的幾次核酸也都是正常的,不知什么時候就感染了。
后來衛健委的專家還專門分析了我們的案例,說大概率是氣溶膠傳播,因為我家陽臺對面十多米外的一家里有確診病例。從我們的經歷來看,戴好口罩還是很重要的。
女朋友首先確診,我是作為密接在隔離酒店確診的。她有一點癥狀,主要是喉嚨痛、發燒,前期有一點喪失味覺,但幾天后就恢復了。我的癥狀還要輕一些,連發燒都沒有。
我確診后的第9天,CT值就恢復正常了,現在完全健康。我們生病期間也吃了一些緩解癥狀的藥,但我覺得藥物都是輔助性的,最關鍵還是靠自己的免疫力,平時多運動、多喝水,調節好自己的心態。
親歷者四:彭女士,29歲;今年12月5日確診,現一家四口居家隔離中
一家四口居家隔離 還有一個3歲娃娃
[經歷自述]
我不清楚自己是怎么感染的,12月4日做核酸結果還是正常的。第二天感覺喉嚨有點干,有點發癢。我心里始終有這種念頭(被感染),就去做了一個單獨采樣核酸,果然就確診了。
12月5日核酸結果出來后,我就居家隔離了。我們一家4口人,之前都接種了疫苗。我丈夫和婆婆這次也都確診了,3歲的孩子反而沒事,我們每天都用抗原試紙給娃娃測試,到目前都是正常的,我感覺小朋友的抵抗力還挺強的。
孩子爸爸狀態是最好的,已經基本轉陰了,他現在帶著孩子單獨住在一個房間。在家里,我們都是戴好口罩的。我從12月5日晚上開始感覺身上發冷,有點發燒,最高燒到39.5度,之后幾天也有些反復,再后來慢慢就恢復了,目前就還有一點鼻炎癥狀,流鼻涕、打噴嚏。55歲的婆婆癥狀稍微重一些,除了感冒癥狀還感到渾身乏力,最近幾天都在臥床休息。但一家人的精神狀態還算好,都在康復之中。
目前居家隔離生活是有保障的,我在網上買菜,物業送到門口。生活垃圾也有專人負責轉運。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電話里跟我說,讓我們自己在家里測抗原,如果恢復陰性了就跟社區報備,然后會安排人上門來給我們測核酸,根據核酸結果再決定什么時候解封。
親歷者五:鐘先生,41歲;今年11月26日確診,現已康復
感染后進入方艙當志愿者,照顧82歲婆婆
[經歷自述]
我是11月26日確診,11月28日進入方艙醫院。確診后有點頭暈和咳嗽,感覺癥狀比普通感冒還要輕微一些,第二天基本就沒有癥狀了,后來就把我判定為無癥狀感染者。
因為我的CT值還比較高,還不能出艙。為了讓自己充實起來,就主動跟醫院聯系做志愿服務,方艙里有老年人病區和兒童病區,我就幫著送一下飯,照顧一些年齡比較大的患者。
方艙里的老年患者還是比較多,大部分也是無癥狀的,有癥狀也比較輕微,只是老年人體質普遍差一些,恢復起來較慢。
我照顧過一個82歲的婆婆,姓李。她也是11月28日跟我同一天進入方艙的。她的癥狀是頭暈、咳嗽、喉嚨干,有點無精打采,醫生給她開了一些藥。進艙第三天,李婆婆就可以下床自己活動了,我陪著她走動鍛煉。她有基礎疾病,主要是高血壓和低血糖,但康復得很快。我覺得一方面是因為她打了疫苗,另一方面跟她個人的情緒也有關系,時常保持樂觀,放松心情。
我出艙前一天(12月5日),李婆婆的核酸已經轉陰了,現在應該已經康復了。
親歷者六:馬女士,40歲;11月28日確診,現已康復
“我特別希望你們能替我表揚兩位護士”
[經歷自述]
我和我母親,還有兩個女兒在11月26日到28日先后確診。母親64歲,大女兒12歲、小女兒7歲。
剛開始我們一家人都挺擔心的,一方面對這個病毒還不了解,家里又有老人和孩子。另一方面是擔心被別人排斥,被“另眼相看”,反正就是很焦慮,但進入方艙后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特別希望你們能替我表揚兩位護士(也可能是醫生),張春艷和趙丹,她們簡直太好了,每次見到都是笑臉相迎,噓寒問暖,跟我們在一起一點也沒有避諱,讓我一下就打消了之前的顧慮,讓我們知道這個病其實也沒什么。
我們一家人的癥狀都差不多,開始都是發燒、身上酸痛,大約三四天燒就退了,然后就有些咳嗽,接下來慢慢就恢復了。我們全家12月7日都出艙了。
在康復過程中,心態和情緒很重要。方艙里我們過得還挺不錯,所以我特別想感謝醫護人員。我現在覺得這個病毒真沒什么可怕的。
[醫生建議]
新冠患者居家隔離要常備對癥藥品
隨著疫情防控政策調整,未來輕癥患者和無癥狀感染者需要在家中自我隔離。怎樣正確應對,特別是老年患者和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如何應對?就此,記者采訪了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梁芳。
近段時間,梁芳和成都市七醫院的醫護團隊一直在成都某方艙醫院負責醫護工作。梁芳告訴記者,隨著新的防控政策的推進,具備條件的患者都可以選擇回家隔離,預計方艙內的患者數量將會逐步減少。
梁芳介紹,方艙里的新冠患者都是輕癥或無癥狀,這也是未來絕大多數新冠患者可能出現的狀況。因此,方艙內的治療措施對于民眾來說是有參考價值的。
“主要是對癥用藥?!绷悍颊f,患者一般會出現發燒、咽喉疼痛、咳嗽、乏力等癥狀,不同的患者狀況不一,程度也不同。醫生會根據不同的情況來開藥,主要用于緩解癥狀。建議民眾也要在家中常備一些緩解上述癥狀的藥物。“除了對癥用藥,我們發現保持良好的情緒對于加快康復也是有幫助的。”梁芳說,他們觀察發現,同一天進艙的患者,孩子康復的速度往往比大人要快,因為孩子總是無憂無慮的?!半m然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科學依據,但從經驗上看情緒(對康復)的確很重要。”
對于有基礎疾病的患者,特別是老年人群體,梁芳建議在身體條件符合的情況下,首先要接種疫苗。有基礎疾病的老年患者屬于新冠的高危人群,家人一定要特別注意,隨時觀察家中老人基礎疾病的情況,家中要準備應對基礎疾病必要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