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趙紫萱
近期,優化疫情防控“新十條”出臺。社區工作將發生怎樣的變化?社區將做好哪些方面的服務?四川省民政廳回應了近期社區疫情防控的熱點問題。
記者:疫情防控“新十條”出臺后,社區工作發生了哪些變化?
民政廳:社區作為新冠疫情防控“兩個陣地”之一,在抗擊疫情三年以來,不斷優體系、補短板、提能力,為打贏疫情防控遭遇戰總體戰發揮了基礎性、兜底性作用。尤其是今年成立疫情風險人員社區排查專班以來,全省共構建了三級專班運轉體系,形成了排查防控工作閉環,推動21個市州全覆蓋建設報備系統,每日參加排查防控的各類力量達到30萬人左右,共排查了1800多萬的風險人員。
隨著“新十條”的出臺,社區工作的重點由“穩勢控局”向“深耕善治”轉變,應更加關注社區服務,更加突出社區為民、便民、安民功能,力求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但需要注意的是,“新十條”的出臺,并不意味著社區防控徹底“躺平”“躺贏”。應同步做好社區防控工作,通過加強社區防控,搞好社區服務,為把疫情“峰值”壓低、“增勢”放緩作出社區貢獻。
記者:疫情防控“新十條”出臺后,社區既要防控也要服務,社區需要重點做好哪些方面的服務?
民政廳:社區應重點做好這幾項工作。
摸清底數。摸清獨居老人、未成年人、孕產婦、殘疾人、行動不便人員、血透患者、精神障礙患者、慢性病患者等人員情況,建立臺賬,做好必要的醫療服務保障。
協助就醫。收到居家治療人員提出的協助安排外出就醫需求后,及時了解其主要病情,聯系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指導急危重癥患者做好應急處置,并協助盡快閉環轉運至相關醫院救治。推動建立社區與專門醫療機構的對接機制。
生活保障。在衛健、疾控的指導下,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訂餐送餐、物資配送、基本生活照料等服務,為有需要的未成年人提供在線課業輔導和心理關懷,為生活不能自理而暫時無人照顧的殘疾人提供必要的臨時性安置及基本生活照料服務。
4。心理援助。將心理熱線主動告知居家治療人員,方便其尋求心理支持、心理疏導幫助。對于發現的心理或精神衛生問題較嚴重者,可向本地(市、縣)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報告,必要時予以轉介。
矛盾化解。針對風險區劃分、居家隔離等引起的鄰里糾紛等,組織網格員、黨員積極分子、物業人員、居民骨干等,講清政策、消除誤解、理順情緒、促進和諧,共同維護好守望相助、幸福和睦的鄰里關系。
環境消殺。配合搞好重點區域、重點部位消毒,對廂式電梯(樓道)等重點區域和電梯按鍵、樓梯扶手、單元門把手等人員頻繁接觸的重點部位進行消毒;對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的居住場所,及時開展終末消毒。核酸檢測陽性者、密切接觸者產生的垃圾和工作人員使用過的防護用品等,做到“日產日清”。
記者:適應新的政策調整,保障好社區防控和社區服務需要,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準備?
民政廳:應重點從幾個方面著力。
加強力量準備。重點準備四支隊伍,包括:銜接特殊人群就醫和居家隔離指導的醫衛服務隊伍,提供生活物資保障、困難救助和關愛服務的生活服務隊伍,化解矛盾糾紛、處理涉疫事件的平安服務隊伍,清運隔離人員垃圾、開展環境消殺的環衛服務隊伍。
建立工作機制。發揮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作用,倡導構建“社區呼叫、單位報到”機制,一旦發生突發情況,駐社區的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組織干部、員工和“雙報到”黨員,以志愿者身份參與社區防控和服務。創新“五社”聯動機制,繼續引導社會組織、專業社工、志愿者等參與社區防控和服務,提高社區治理服務專業化、組織化水平。
堅持科技賦能。利用社區報備系統積累的居民數據,支持有條件的社區探索構建完善黨建、政務、防疫、健康、自治、養老、平安等智慧化場景,讓社區防控更有效率、服務更有溫度、生活更有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