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腹濱鷸 (圖據亦趣自然保育中心 清持 攝)](http://n.sinaimg.cn/sc/crawl/47/w550h297/20221212/8208-102907a15ce279887592aba8bfec2c9e.jpg)
王培哲 四川在線記者 王代強
“準備工作要抓緊了。”日前,成都觀鳥會負責人沈尤,在微信觀鳥群里吼了一聲。眼下正是候鳥遷飛季,成都觀鳥會正為第七輪成都平原越冬水鳥同步調查“踩點”。
四川,是許多候鳥的“驛站”,全球9條國際候鳥遷徙路線中,有兩條途經四川。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候鳥觀測調查的行列中。
“如果把鳥類比作人類,候鳥遷徙就像春運。”沈尤說,依托兩大國際候鳥遷飛通道,觀鳥愛好者們志在破解候鳥“春運密碼”,因為只有先摸清了遷徙規律,才能更好制定并實施候鳥保護措施。
不過,當前四川候鳥遷飛觀測工作還面臨力量不足、數據不全等難題。記者通過走訪調查了解到,除了利用社會力量補齊觀測中的“空缺地”,四川還在探索建立更全面的數據觀測和共享機制,為做好候鳥遷飛保護奠定基礎。
![綠頭鴨 (圖據亦趣自然保育中心 清持 攝)](http://n.sinaimg.cn/sc/crawl/72/w550h322/20221212/0920-2216900460254c599c0228e61970015d.jpg)
變:
觀鳥者變調查員,四川候鳥遷飛研究“空地”逐步填滿
11月19日一早,天還沒亮,李一凡已經動身,目的地是沱江邊上的一片蘆葦地。5年前,有村民在這里撿到了一只中華秋沙鴨,是自貢境內第一次發現這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此后每到候鳥遷飛季節,李一凡都會和同事來這里觀測。
和李一凡一起的,還有自貢市自流井區亦趣自然保育中心的候鳥研究專家們。從建立觀鳥協會,到創辦保育中心,李一凡身邊參與觀測的同伴變專業了,數量也增加了。
“觀鳥愛好者一起成立的觀鳥協會,吸納了本地攝影師、動物愛好者,但大家都有自己的‘主業’,只能在業余時間參加觀測。保育中心成立后,候鳥觀測與研學教育相結合,資金來源得到保障,進而招引了一批專業的候鳥研究者。”李一凡說。
![灰頭麥雞 (圖據亦趣自然保育中心 清持 攝)](http://n.sinaimg.cn/sc/crawl/91/w550h341/20221212/ec75-3e025d67b6d1d5e64e02c2a604fc9877.jpg)
距離李一凡2000公里外的北京,關磊的團隊密切關注著李一凡的工作。
作為北京某公益基金會候鳥保護項目的負責人,關磊從去年開始關注四川候鳥遷飛保護工作。他的辦公室里,有一張“2021年全國保護空缺濕地分布圖”,圖中標記了90個有大量候鳥停歇,但尚未納入統一保護的濕地。記者注意到,去年,四川片區還沒有找到這類區域。
關磊介紹,團隊今年已經和成都觀鳥會、自貢市觀鳥協會建立聯系,將逐步完善川內的候鳥遷飛調查。“今年,我們投入資金幫助李一凡的團隊在沱江邊確定了‘保護小區’,還在對接眉山和資陽的觀測愛好者,提升當地的觀測能力。”
四川省野生動物資源調查保護站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省遷飛候鳥監測主要依托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等自然保護地開展,同時與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觀鳥愛好者、志愿者合作,填補遷飛路線上的“空缺地”,但要實現全省全域巡護監測全覆蓋還有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