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備受期待的見面

  即使是震后三個多月,這場見面依然有點周折。

  一大早,倪太高拜托侄兒媳婦買的小豬就送到了。86斤,能做成一大鍋坨坨肉。這位身材瘦小的彝族大叔,拿出了只在重要場合才穿的對襟上衣,神情嚴肅站在一邊。女兒女婿已經將客廳收拾敞亮,剛打開沿街的卷簾門,鄰居們就探頭一問,“今天甘宇要來哇?”

  對于這場見面,用心準備的還有甘宇一家人。

  他和父母提前一天抵達了灣東鎮,那是山的另一邊。早上8點,全家人從灣東水電站坐船而下,40分鐘后抵達王崗坪鄉。但在震后重建的交通管制下,來接他們的車要在管制路口再等一個半小時。

震后,前往猛虎崗的路依舊還有震時的痕跡震后,前往猛虎崗的路依舊還有震時的痕跡

  甘宇決定自己先慢慢走著。大渡河被懷抱在巍峨群山下,他們沿著向王坪崗鄉挖角村的省道行走。甘宇清晰感知著地震留下的印記。原本蔥郁的山體上,滑坡的刮痕蒼白巨大。公路被亂石砸斷,工程機械正在逐漸清理,記憶中曾清甜的空氣,此時有了塵土的味道。

  瞬間的災難,帶來的余震需要漫長時間去重塑。

  曾經,倪太高住在村子里最高的地方,站在房前,就能看見發現甘宇的猛虎崗。地震后,村民們被統一安置到山下,那里是修建水庫時的移民安置房。整齊的小樓房雕檐畫梁,圖案精致,二樓小平臺上的菊花蜿蜒開放。

  在這里,瀘定地震受災群眾的房前都貼著安置明白卡,上面有被安置家庭和包保干部的信息,有的明白卡下,還貼著能提供心理疏導和志愿服務的聯系方式。

  生活重建的日子總是忙碌的。大渡河早已恢復清澈,省道211因施工需要,每天只有三個時段允許通行。對于這些租住此地的村民而言,至少在這一天,最重要的事就是等著甘宇來。

  火盆里的火燒得正旺。老奶奶們說著,他們想看看,這個被自家鄰居救的小伙子恢復得怎么樣了,也想謝謝,這個在地震中爬上大壩,開閘泄洪的年輕人。

  在這些復雜的情緒中,還有的是在那場災難里,總有一些溫暖的瞬間,能讓他們有信心,去面對眼前的重建。

  “人家在山里17天,啥都沒有都能活下來,我們好手好腳,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眮G一塊柴到火里,38歲的楊雪梅爽朗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