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壩遺址出土的古建筑瓦片
計劃投資60億元
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城壩遺址承載著巴文化的興衰史,對于探索中華文明的早期歷史,推動巴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06年5月,城壩遺址經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川東地區目前尚存的歷史最早、歷時最長、規模最大的古城遺址。2020年4月,渠縣《城壩遺址保護規劃》通過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
2021年,渠縣十三屆六次黨代會提出,以5A級景區為標準,建設城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其建成具有全國示范性的集遺產保護、考古科研、文物展示、文化交流、生態旅游為一體的參與式考古遺址公園。按照規劃,這一公園計劃總投資約60億元,目前正在抓緊推進前期工作。
城壩遺址出土的部分文物
在規劃方案中,該公園分為遺址公園核心區、鄉村遺產聯動區、文旅開發區三大板塊。核心區包括城壩遺址博物館、郭家臺城址展示、津關遺址展示、模擬考古基地、考古工作站等,共計30多處參觀游覽與體驗節點。鄉村遺產聯動區以“鄉居”和“鄉趣”兩大板塊為特色,打造遺址—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鄉村旅游綜合體項目。文旅開發區與城壩遺址隔江相望,將重點建設賨文化小鎮體驗區、賨文化休閑度假片區、賨文化生態康養區。
“新開工建設的項目,考古工作站的進展最快。”渠縣城壩遺址保護和利用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該項目已開始推進地面建筑施工。下一步,該中心將向達州市發改委申報開展巴文化尋根溯源工程,推進漢闕文化博物館展陳提升改造,同時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系,申請出具“平邑里”民俗村安置點考古勘探報告和文物影響評估報告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