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曾業 攝影報道
渠江悠悠,穿越千年。在四川渠縣,城壩遺址與古代的漢闕群隔江相望,共同形成“千年一城”的秦漢時光隧道,是巴蜀文旅走廊的璀璨明珠。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不斷推進,沉睡了兩千多年的宕渠城正在慢慢蘇醒。
城壩遺址,在商周時期是巴人分支“賨人”的都城。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采取“巴人治巴”政策,在原賨國屬地置宕渠縣。宕渠縣在東晉末期被“蠻獠”所侵而廢,興盛達千余年。
2021年,渠縣十三屆六次黨代會提出,以5A級景區為標準,建設城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按照規劃,這一公園計劃總投資約60億元,目前正在抓緊推進前期工作。
曾鑒賨都興衰
遺址核心區約230萬平方米
城壩遺址,又名宕渠城遺址,是賨人文化遺址,位于渠縣土溪鎮渠江東岸的城壩村,核心區域面積約230萬平方米,是川渝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巴文化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川東賨人在此建立賨國國都。秦滅巴蜀后,在此設立宕渠縣,延續至漢、晉,屢為州、郡、縣治,成為川東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渠縣歷史博物館館長肖仁杰介紹,城壩遺址在東漢中后期經車騎將軍馮緄增修后,達到鼎盛,故又稱“車騎城”,《華陽國志》《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等文獻多有記載。
肖仁杰認為,時間上,城壩遺址完整見證了巴文化從衍生發展到最終融入中原文明的全過程。空間上,城壩遺址則是溝通巴蜀秦楚的先秦文化走廊,對研究古代的中原王朝對西南邊陲的治理具有重要作用。
2020年1月,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考古時,發現了“賨人”貴族船棺墓葬,出土了包括龍紋玉佩、蜻蜓眼琉璃珠、金劍格柳葉形劍等高等級文物,并首次在巴文化遺址中發現墓葬器物坑。沉睡千年的宕渠古城,穿越時空,再現秦漢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