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程晨  四川在線記者  魏馮  蘭楠  張庭銘

  當前,在四川,有大量“白衣戰士”奮戰在一線,全力確保醫療服務有序運轉。他們中有的已感染新冠病毒,但仍牽掛著急診室的床位安排妥當沒有;他們會等一天的病人全部看完病,才放下心,用沙啞的聲音開始袒露疲憊的內心……

  12月23日至24日,川觀新聞邀請5名來自四川三甲醫院、區級醫院、基層衛生院的一線醫生,一起聽聽他們經歷的故事。

  “我希望大家平平安安的”

  講述人:成都大學附屬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醫師  梁隆斌

  如今,我們科室也很多人病了,經常能聽到此起彼伏的咳嗽聲,有的醫護人員咳得比病人還厲害,現在整個科室也在超負荷運轉,雖然壓力都很大,但能救一個是一個,這是我們醫生的責任,也是我們的初心。就像戰士一樣,受傷了也不能退縮,也只有扛,我們也相信總歸會有好起來的一天。 讓我很欣慰的是,很多年輕的醫護人員站了出來,尤其是沒生病的醫護都是主動加班分擔工作,包括像我們體檢中心的護士,都是上午才采完核酸,中午抽空又跑來我們這邊幫忙推送病人。還有很多患者,看到我們醫護人員也因為患病抬不動患者,都主動搭把手幫忙一起抬。

成都大學附屬醫院急診醫學科。受訪者供圖。成都大學附屬醫院急診醫學科。受訪者供圖。

  最理解我們醫務人員的,還是我們的家人。這兩天,我發朋友圈說我陽了,我的家人問我時我才想起去關心他們,也才發現他們早都陽了,也沒找我去看病、問咋個吃藥之類的,怕麻煩我。這幾天有個事讓我既感動又自責,我家里老人曉得我忙,陽了也不作聲,直到我發現她把我給她裝的監控拔掉了,等我打電話還專門跑去看,發現她說話都語無倫次了,我就趕緊喊家里人給她送藥,喊她不要扛。

  這三年,有個好的變化,是接種疫苗的人群越來越多,大家也逐步開始對這個病有了正確認識,社會各界對新冠的恐慌情緒沒得三年前那么大了。但我覺得還是大意不得,我現在比較擔心二、三線城市和農村老年人的新冠救治問題,我們預計重癥的高峰很快就會到來,我也在呼吁要盡快對基層醫護人員進行培訓,教會更多邊遠地區、基層的醫務人員如何識別和救治危急重癥患者。

  我們也是凡人,我希望大家平平安安的。 就像我朋友圈說的那樣:“當風暴過去,一切激昂與喧囂歸于平靜,所有的苦與痛、喜與悲終將過去,我們唯愿在溫暖的人間煙火中,歸于平凡。”

  “接下去一段時間還有硬仗要打”

  講述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發熱門診住院總醫師谷志寒

  住院總就像一輛院內的“救護車”,24小時待命,哪里有需要,就出現在哪里。評估患者病情、會診疑難病例、協調科室床位……住院總對內需要協調科室之間的診療差異,對外要幫助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病情。高強度的工作節奏換來的是業務水平、溝通能力的全方位提高,住院總工作是對年輕醫生的磨練,可以快速成長。進入12月,我來到發熱門診擔任住院總,確實感覺有些“壓力山大”。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發熱門診。醫院供圖。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發熱門診。醫院供圖。

  壓力一方面源于近日來華西醫院發熱門診日均診治患者數從60—70人次上升至200人次以上,最高日接診達到573人次。而且來就診的很多是有基礎疾病的老人,他們的病情發展瞬息萬變,所以診治一定要謹慎認真。面對數量上升的發熱患者,發熱門診已從原有的3個診室增加至5個診室。

  另一方面則是,發熱門診的醫護人員陸陸續續出現了發燒、咳嗽、頭疼等癥狀。現在診室里常常是患者咳完,醫生接著咳,咳嗽聲此起彼伏。為此,醫院整合統籌醫療資源,協調了創傷醫學中心、肝臟外科、小兒外科等各臨床科室,輪流安排醫生做好每日發熱門診接診工作。

  而我是上周五“陽”的,最難受的時候是上周日,高燒直逼40℃。因為有點脫水,所以輸了液。當時要去跟急診協調留觀患者的床位,我拿著輸液瓶路過診室,一位肺部感染患者的母親看到趕緊過來,要幫我拿著輸液瓶,好幾個患者都叫我先去休息,這種相互理解挺讓我感動的。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發熱門診。醫院供圖。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發熱門診。醫院供圖。

  目前,大部分醫護人員癥狀緩解后,都回到崗位上。大家都知道,接下去的一段時間還有硬仗要打,我們一定全力以赴保障發熱門診平穩運轉。等到來年春暖花開,生活慢慢恢復如常,我工作能“松活”一點時,希望花兩天時間出去走走,放空放空……

  “我們的付出其實是有人理解的”

  講述人:都江堰市玉堂街道衛生院門診醫生左志威

  基層醫療機構是健康的第一道門檻。最近兩周,來我們這里看病的患者在成倍增長,以前看病大概一兩百人,現在三四百人。從早上8點穿隔離衣、戴面罩,一直忙到中午一兩點,有時我們水都來不及喝一口。最多的時候,我一天給93個人看病。

都江堰市玉堂街道衛生院門診醫生左志威。受訪者供圖。都江堰市玉堂街道衛生院門診醫生左志威。受訪者供圖。

  剛開始,患者變多后,我們心理壓力確實很大。一方面,之前收治發熱的病人確實很少,另一方面也擔心自己被感染。我在12月15日被感染了,記得那天發作時全身寒顫,但那天也是我值班,吃了布洛芬。身體好點了,我還是繼續干。我們本來就是健康守門人,不把門守好肯定不行,群眾本身就心生恐慌,我們更要堅守崗位,做好解釋、治療、安撫工作。

  我老婆也是基層醫務人員,她也被感染了,我家里有一對8歲雙胞胎,也感染了,一度燒到40℃。我想這可能是我帶給他們的病毒,我心里也很著急,也對家人很內疚。但好在三天后孩子們有了很大好轉,我媽現在一直在帶他們。一個娃說要當老師,另一個娃還說要當醫生,研究新冠病毒。

  這波疫情里,有個事情讓我覺得挺暖心。那天我同事拿了個抖音視頻給我看,我一看那不是我么,第一反應是我會不會被哪個患者投訴了。沒想到是一個患者發抖音說“醫生護士也需要休息,這個醫生自己快扛不住了還堅守崗位,看見他吃了一顆布洛芬就帶我去開藥,電梯里都是閉著眼睛靠在電梯門上”。這讓我很暖心,覺得自己付出其實還是有人理解的,這份事業值得我為之奮斗。

  我們中心60多個同事,只有極少數同事沒感染,大家都是輪著上崗,靠的都是意志力。穿了這身白衣,我們肯定會咬牙堅持到最后。

  “大家都沒說要特別照顧”

  講述人:成都市溫江區人民醫院兒科住院醫師 高學靜

  近期,兒科發熱門診的病人特別多,雖然我做好了防護,但還是被感染了。我是兒科發熱門診第一個感染的,當時有點低燒,上了夜班就回去休息,情況好轉就回來上班了。

成都市溫江區人民醫院兒科住院醫師 高學靜。受訪者供圖。成都市溫江區人民醫院兒科住院醫師 高學靜。受訪者供圖。

  病患數量的激增,對我們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雖然以前病人數量也多,但真的沒遇到過這么多。最多的時候,一天要看400多人次,是平時的3倍甚至是4倍。特別是從晚上到次日早8點的夜班,幾乎坐在診室里就沒有起來過。

  這次還有一個挑戰就是,穿上防護服給孩子聽診不方便,這也讓我們非常擔心漏診。前段時間,就碰到一個30多天的小嬰兒,我只有仔細詢問家屬小朋友的病癥,同時要更仔細交代家屬注意事項,特別是要對家屬再三強調,回家一定要密切觀察小嬰兒的呼吸,如果感覺呼吸增快,高燒不退,一定要及時帶來醫院。

  現在兒科發熱門診所有人都被感染過了,大家都沒說要特別照顧,都很理解。特殊時期病人量很多,兒科也增派了兩名醫生過來支援白班,減輕了一下壓力。這兩天的病人也逐漸減少了,工作不再那么超負荷,下周支援的兩名醫生也將回去上普通兒科門診。雖然我們兒科發熱門診的壓力陡增,但只要大家齊心協力把這個時間熬過去,春暖花開的日子就指日可待。

  “只要能堅持的,都還繼續堅守”

  講述人: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宜賓醫院   醫務部主任 余得水

  近兩周,來我們醫院發熱門診和急診看病的病人明顯增多了,基本上每天有700多人,是平時3倍左右。同時,整個醫院的同事在不斷被感染。醫院平時有2000多名醫護人員,基本上80%都被感染了,現在有600多人能堅持工作。

12月24日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搶救病人。醫院供圖。12月24日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搶救病人。醫院供圖。

  現在的情況是一方面病人在增多,而另外一方面是醫務人員在減員。雖然人員很緊張,但我身邊的同事只要能堅持工作的,都還在繼續堅守。作為醫務部主任,我現在最大的壓力就是人員調配,有一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感覺。以前排班基本上是一周或者兩周排一次,而現在幾乎是每天甚至半天排一次,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報告科室的人員不夠用。

  為了解決難題,我們主要采取了人員調配和新增重癥床位兩個措施。在人員方面,把醫護人員大致分為了兩類:一類是輕癥、無癥狀的同事。對于這類同事,鼓勵他們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上崗。我們還從其中選擇了一批身體強壯的同事,組建了重癥救護隊,重點保護重癥病人;另外一類是癥狀反應強烈的同事。對于這類同事,就讓他們在家里好好休息。等到身體有所恢復后,就請他們承擔一些在線診療、開藥的工作,以便分流前方急診和發熱門診的患者。在新增重癥床位方面,現在常規的重癥床位已經滿了,我們在特定的病區又新增了重癥床位來滿足病人的需要。

  說實話,我看著身邊一個個感染的同事真的很心疼。特別是,當我聽到我們醫院的呼吸內科主任熊昊昨天暈倒在工作崗位上,我真的很內疚,也很感動。其實,在這段時間,讓我感動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每天微信工作群中,大家相互打氣的話語;“陽康”同事的返崗申請……每每看到這些聊天記錄,我的淚水總在眼眶中打轉。

  來醫院的大部分是老年人、有基礎疾病的人群。這些人群感染后,我們醫療機構的壓力真的會很大。但作為醫護人員,面對病人,我們肯定是全力以赴救治,這是我們的職責所系、使命所在。我相信,一旦咬咬牙沖過去,春暖花開的日子就離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