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吳憂
從成都平原到云貴高原,新成昆鐵路縱貫高山峽谷、大江大河,沿線地形地質條件極為復雜,較大的滑坡就有183處、危巖落石近500處。
“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中鐵二院生態環境院生態所所長劉彬表示,如果修建新成昆鐵路造成沿線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不僅可能危及鐵路的安全穩定運行,還會為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風險隱患,因此,新成昆鐵路在修建過程中做了不少“加法”,全力呵護沿線生態。
給含鹽棄碴加“衣服”
“就像是在鹽和石膏里打洞。”驕子山隧道是新成昆鐵路永廣段的第一長隧道,曾擔任中鐵十一局集團永廣鐵路工程指揮部指揮長的劉祖彬介紹,隧道內富含硫酸鹽和氯鹽,開掘出來的含鹽棄碴布滿了白色的結晶,就像石膏一樣。
這樣的含鹽棄碴,成了劉彬和同事面對的一大難題。
“按照傳統的處理方式,就是找個棄碴場堆放,最多再挖個坑填埋,上層覆土復耕。”劉彬告訴記者,如果棄碴不含鹽分,這樣的處理方便快捷效果好,成本也較低。
不過,由于是含鹽棄碴,遇到降水就可能會造成鹽分外溢,就算表層有覆土也可能會在表面形成鹽粒,這樣的土地難以復耕。增加覆土厚度是一個辦法,但是當地取土困難,只得作罷。
“最后我們開展了專題攻關、研討論證和小規模試驗,采用了新辦法。”劉彬介紹,在平整的含鹽棄碴上,工作人員先覆膜、后覆土,然后在覆土上復綠,實現了讓綠草在鹽花中生長,“加的這層膜,就像是給含鹽棄碴加了一件‘衣服’,有效控制了降水對棄碴中鹽的帶出作用,極大減小了對周邊土地環境破壞的風險。”
給有用棄土加“銷路”
除了含鹽棄碴,新成昆鐵路的建設也產生了大量棄土。“要在復雜的地形地貌上修建穿山鐵路,會產生巨大的挖填土方量。”劉彬介紹,這些棄土大多未受污染,是可以再利用的。在新成昆鐵路建設過程中,工作人員也在積極為這些棄土找“銷路”,做了不少有益的嘗試,讓棄土不僅沒有破壞環境,反而成了有用的資源。
在成都平原,新成昆鐵路建設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棄土,被用在了鄉村振興項目中。“例如眉山市東坡區正在開展茶園建設,就需要用到大量土方。”劉彬告訴記者,如今那片茶園已經種上了不少茶葉,棄土再利用成效明顯。
前些年,老成昆鐵路沿線多次發生地質災害,這也引起了新成昆鐵路建設者的注意。“在甘洛縣,我們就嘗試了用新線的棄土去為老線加固。”劉彬說,隨著新成昆鐵路的建設推進,老成昆鐵路沿線的一些地質災害隱患點也得到了修復,一舉兩得。
這樣“順手”做的事還真不少。劉彬介紹,在新成昆鐵路修建過程中,建造了大量的施工便道,這些施工便道如今也成了不少地方的鄉道、村道。“從開始修建便道的時候,就考慮到了如今的再利用。”劉彬說,這樣的理念避免了反復施工,盡量減少了對生態的影響。
給施工創面加防護
新成昆鐵路穿越的干熱河谷,是生態環境脆弱的敏感地帶。這里年均降雨量僅700毫米,氣候干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這是困難地帶中的困難地帶。”劉彬說,在這種地方修路,施工創面要小、生態恢復要快。
為了控制施工創面,新成昆鐵路因地制宜選擇了更優化的支擋收坡措施。工程師們在設計工程用地時,充分考慮了沿線地形復雜、可耕種面積小的情況,采取了多種形式的支擋收坡措施,將工程用地利用最大化。
針對干熱河谷水分蒸發量大、水土流失嚴重的特點,工作人員也在施工過程中同步采取了保護措施。“在施工時就要進行干預。”劉彬說,重點在保水、保肥等方面著力,例如投放保水劑等,盡量減少施工影響。
施工后期的創面修復也至關重要。劉彬介紹,在恢復植被的選擇上,主要選取了對土壤水分要求不高、地下生物量較大的植被,僅用一年時間就成功恢復了80%以上的植被覆蓋,讓新成昆鐵路沿線重新披上了綠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