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茍春
2022年12月26日,備受關注的新成昆鐵路即將全線通車。這是一條橫亙在川滇之間的現代化快鐵,獨特的地理環境讓這條鐵路橋隧比達到67.9%,其中峨眉至冕寧段橋隧比更是高達88.6%。
受地理環境影響,新成昆鐵路經過干熱河谷地區,部分區域還挖出了含鹽棄碴。對于這些生態修復的難題,建設過程中是如何解決的?含鹽碴場如何處置?如何對干熱河谷地區鐵路創面進行生態修復?
新成昆鐵路通車前夕,中鐵二院生態環境院生態所所長劉彬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他表示在鐵路建設過程中,鐵路創面的生態恢復成為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關鍵所在。
含鹽碴場
兩布一膜進行阻隔
在鐵路修建過程中,從隧道里挖出棄碴之后,就需要找一個固定的點位將其“消化”。劉彬介紹,在建設永廣段轎子山1號隧道的過程中,他們發現挖出的棄碴看著有一種鹽礦的感覺,而在固定地點堆積放置一段時間后,棄碴上出現了一層白色的物質,“類似于蒸發出來的鹽分的模樣。”
當時他們意識到,這是含鹽棄碴。而這些含鹽棄碴如何處理?露天堆放,隨著降水,棄碴中的鹽分會對周邊土地形成不良的環境影響。采取常規的覆土復耕,要想減少覆土上降水時的鹽粒反冒,必須增加覆土厚度,而當地的取土困難不說,也會對周圍景觀產生不利影響。開挖出的含鹽棄碴如何處理,難倒了設計技術人員。
“很多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基質鹽分不能太高,太高則可能導致生理性干旱而無法生長,因此生態恢復問題成了一大難點。”劉彬說。
據介紹,后來,設計人員通過專題攻關、研討論證、小規模試驗等手段,最終采取了在平整的含鹽棄碴上先覆膜,后覆土,然后在覆土上復綠,實現了含鹽渣場創面的復綠。有效控制了降水對棄碴中鹽的帶出作用,極大減小了對周邊土地環境破壞的風險。
“我們首先是改善生境小環境,使用兩布一膜將這些棄碴包裹,和植物進行阻隔。后來也選擇了一些耐性比較好的植物進行生態恢復,6個月左右的時間初期植物群落就已經形成。”劉彬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