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有效施工期短
最短一年僅81天,施工進度如螞蟻搬家
修的路可以走山腰、進隧道,但一切的基礎還是得依靠地面補給。在山里鉆隧架橋,工人、機器要拉進山作業,而進山的路全靠一條條沿河而修的施工便道——就地取材,由碎石勉強湊成的便道,處處是坑洼,顛簸難耐……
而每年夏季,山里持續大量降水后,汛期要從6月持續到9月,“桃花水”一來,好不容易修好的便道很快被沖毀。電力、通訊設施接連中斷,就必須全線停工。一年12個月,能施工的時間平均僅有6個月。
四川路橋綿茂公路項目部副經理張浩曾記得,2017年他們剛把便道恢復,就遇到山體垮塌,阻斷便道,垮塌的山體有近10萬方。他們必須靜置觀察一段時間,確保不會發生二次災害后才能開始疏通便道,當年也打破了全年最短施工記錄——81天。
張浩介紹,以2013年為例,當年5月開工建設后,受汛期影響,光是組織進出場就達18次,過短的施工時間、頻繁的進出場、需要屢次重建的便道……施工進度如螞蟻搬家,緩之又緩。
![▲綿茂公路全線共有橋梁51座、隧道20座,全線橋隧比86.7%](http://n.sinaimg.cn/sc/crawl/144/w550h394/20221227/8850-bbdf1934573492850d2abf1b77d5b874.jpg)
最大的難還在心理上。那種看著花大力氣修建好的便道、電力設備等被一次次沖毀,那種人類對抗大自然的“無力感”,時常讓人崩潰。
張浩經歷過無數次“重頭再來”,讓他時常感到彷徨、有心無力,“總感覺在原地踏步。”付出的精力、耐力、努力,與收獲不成正比。
施工人員還可以“逃”,但作為一個項目負責人,一個領頭的,注定了張浩這種“無力感”不能持續時間太長。他必須全力以赴,確保盡早通車。
![▲綿茂公路](http://n.sinaimg.cn/sc/crawl/149/w550h399/20221227/4516-04700d406740a77e14cd94c51206f63b.jpg)
張浩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作為一家國企來說,要有企業擔當,既然承建,就不能半途而廢。作為施工建設單位,“我們辛辛苦苦奮斗這么多年,不可能做個爛尾工程出來,所有為綿茂公路奮斗過的人都一心想著親手將它完整地交出去。”
便道一次次被沖毀,建設者們就一次次重新修;為了彌補施工時間不足的問題,他們抓住有效施工期,24小時“三班倒”,人歇機器不歇。施工用的水泥罐體積大,無法運輸進場,就鋸成3段運到施工點后再重新焊接……所有困難面前,他必須是人群中那個打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