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茂公路是全國在建公路中地質條件最復雜、施工難度最大、危險性最高的公路之一。”2012年7月,時任交通運輸部副部長馮正霖在調研時曾這樣評價。

  12月27日,綿茂公路正式通車。

  這條“秘密”蟄伏13年的公路正式展示在世人眼前。它的建成,打通了四川德陽與阿壩州的交通阻隔,結束了四川最后兩個市(州)“相鄰而不相通”的歷史,是德、阿兩地重要的經濟通道,也是全省重要的旅游通道。

  這條穿梭于高山峻嶺間的“天路”是一條生命通道,改變了德陽清平鎮一遇地災就成為“孤島”的現狀。

  一條路,56公里長,修建13年——有人將其列為中國十大最難修的公路。它,到底難在何處?

▲綿茂公路▲綿茂公路

  —— 1——

  “風險幾率是500%”

  22公里路段200多個地災點

  “綿茂公路”起于綿竹市漢旺鎮,與茂北公路相接,將茂縣、阿壩與成都平原相連,這是一條在56公里內,從海拔500多米山地直入1500多米高原的二級公路。全線共有橋梁51座、隧道20座,橋隧高達73.96%。

  除了海拔的提升,這還是一條穿越地震斷裂帶的路,一條讓德陽綿竹、阿壩州茂縣人民盼了十多年的路。

▲綿茂公路路面▲綿茂公路路面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阿壩州茂縣通往外界的道路被山體滑坡掩埋,交通、水電、通訊全部中斷,在長達近46小時的時間里,它與世隔絕,成為一座“孤島”。與此同時,與茂縣直線距離僅51.48公里的綿竹市也遭受同樣的災難,兩地成為地震中受災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在地災中多一條通往外界的路,成為兩地人民的期盼。震后,綿茂公路作為重要的“生命通道”,被寫入國家《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援建。

  為設計出一條安全、暢通的生命通道,2008年11月2日,7名設計人員、1名地勘人員和36名當地向導,向山里進發踏勘。設計成型后,綿茂公路于2009年9月開工建設。

  但誰都沒想到,從正式動工開始,這條幾十公里的路竟然修了13年之久。

  有人將其列為中國十大最難修的公路。

▲已經建成的綿茂公路小木嶺大橋▲已經建成的綿茂公路小木嶺大橋

  為何這么難?綿茂公路勘察設計負責人、蘇交科集團交通規劃設計院副院長張大琦就曾表示,“這是一條邊設計、邊施工、邊垮塌的山區公路。”它在山谷穿行,穿越四條地震斷裂帶——主線穿越龍門山中央、前山、后山斷裂帶及九頂山斷裂帶。

  此外,因為“5·12”汶川地震后山體破碎松散,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這條路幾乎囊括所有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一位西南交通大學的地質專家在進行地質環境評估后也直接表示,“如果你們需要一個蓋章的地質報告,我們能給的唯一結論就是這條路不具備施工條件,風險幾率是500%。”如果非要修,他能做的就是將沿線的地質災害點位標注出來,幫助做好防范。

  隨后大家看到,專家在一段22.08公里的路上密密麻麻標注出200多處地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