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魏馮

  為什么要建平臺?

  根據國外相關研究

  經歷院間轉運危重癥患者的轉運不良事件發生率可達12.5%—62%,其死亡率比普通危重癥患者高4%—8%

  傳統轉診流程中

  因信息多頭、溝通信息不全等原因,一旦出現患者病情變化,或者多個病人同時到達接收醫院,就可能出現接收醫院無法短時間內提供足夠資源、交接時間長、二次轉診等問題

  使用平臺,轉診有多快多精準?

  A 申請轉運

  申請醫院:填寫“病情摘要”“轉診需求”及“轉診原因”等信息

  華西醫院:在平臺上按下“急診初審—直接接收”的按鈕即可通過

  B轉運過程中

  實時跟蹤:通過平臺可實時看到患者所在救護車的位置、預估到達時間

  在線交流:兩方對轉診過程、患者異常等情況進行遠程實時溝通

  監控進度:除了負責轉運和接收的醫生,華西醫院急診科的幾名主要負責人也實時監控管理平臺

  1月5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急診科危重癥院間轉診“綠色通道”面向公眾發布,四川日報全媒體首次聯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對“危重癥院間轉診預約平臺”的轉運過程進行直播。

  直播過程中,四川省建筑醫院的醫護人員為一名感染新冠病毒的79歲危重癥患者陳山(化名)申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急診科的院間轉診預約床位,僅僅幾分鐘就通過了審核,患者很快轉到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救治。

  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什么?綠色通道背后有什么樣的故事?

  四川省建筑醫院的醫護人員們正在轉運陳山。魏馮攝。

  直擊

  危重癥患者申請華西醫院床位,僅幾分鐘就通過了審核

  “注冊、審核、發起轉診……”1月5日下午,四川省建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邱勤通過“華西急診多學科協助組”微信公眾號的“危重癥院間轉診預約平臺”,為陳山辦理預約轉診申請。據邱勤介紹,陳山于2022年12月21日在四川省建筑醫院入院治療,經診斷患有重癥肺炎、Ⅰ型呼吸衰竭,并伴有3級高血壓等多種疾病。

  幾分鐘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蔣耀文的手機收到提示,并通過“危重癥院間轉診預約平臺”查看到邱勤發來的“病情摘要”“轉診需求”“轉診原因”等信息。

  “可以轉。”蔣耀文經過病情判斷,在平臺上快速按下“急診初審—直接接收”的按鈕;另一邊,看到審核通過信息的邱勤則立刻將這個消息告知陳山家屬。

  17時44分,載有陳山及其家屬的救護車從四川省建筑醫院出發。途中,蔣耀文不僅可以通過手機看到救護車所在的位置和預計到達的時間,還通過平臺的在線交流功能與四川省建筑醫院的轉運醫生對轉診過程、患者異常等情況進行遠程實時溝通。

  這個過程中,監控“轉診進度”的不僅是轉運醫生和轉出醫生,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急診科的幾名主要負責人,也作為“管理者”實時監控管理平臺。

  救護車一路疾馳,抵達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急診科后,蔣耀文醫生帶著醫護人員快步向前,一邊將陳山安排在急診科一個貼上“預約床位”標識的搶救區內,一邊和四川省建筑醫院的轉運醫生進行病情交接,保證危重癥患者的持續救治。

  四川省建筑醫院的醫護人員們正在轉運陳山。魏馮攝。

  幕后

  為及時、準確、安全轉運危重癥患者研發智能平臺

  像陳山這樣通過“危重癥院間轉診預約平臺”得到救治的新冠危重癥患者,從2022年12月以來已不下10位。據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急診科主任曹鈺教授介紹,“危重癥雙向轉診預約平臺”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研發,可提供給所有醫療機構使用的智能平臺。該平臺于2022年11月正式運行,運用5G技術、智能語音、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等,打破傳統的院間轉診模式。

  談及開發這一平臺的初衷。曹鈺坦言:“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看似簡單的院間轉診流程,不僅僅是把病人從一個醫院轉到另外一個醫院,而是需要集全院之力調集合適的醫療資源,才能保障危重患者的轉診安全、提升救治成功率。”

  她舉例,根據國外相關研究發現,經歷院間轉運危重癥患者的轉運不良事件發生率可達12.5%—62%,其死亡率比普通危重癥患者高4%—8%。“因為傳統轉診流程中,申請轉診醫院與接收醫院間雖然可以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溝通對醫療資源的需求,但由于信息多頭、溝通信息不全,一旦轉診過程中,出現患者病情變化,或者多個病人同時到達接收醫院,就可能出現接收醫院無法短時間內提供足夠資源、交接時間長、二次轉診等問題。因此,建立一個標準、安全、快捷的轉診流程迫在眉睫。”

  “第一次用‘危重癥院間轉診預約平臺’,速度真快,幾分鐘就解決了問題。”邱勤對此深有感觸。

  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唐時元看來,“危重癥院間轉診預約平臺”有助于轉診雙方準確把握轉診前評估。

  在這個平臺中,每一個單位都能做轉出醫院,也能做接收醫院,更好地落實國家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的政策。

  華西醫院還計劃進一步優化該平臺,開展區域性培訓,通過線上、線下雙模式提高西南片區危重癥患者的轉運能力,并建立本地化突發公共事件應對的轉診預案,共享平臺內納入的轉診資源。在自然災害、大型傳染病發生時,通過該平臺助力快速應急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