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全力以赴救治患兒轉危為安

  經過上述治療后,患兒的病情并未按照醫務人員們的期盼那樣穩定下來。“在充分鎮痛鎮靜情況下,患兒仍然需要較高的呼吸機支持參數和氧濃度,一段時間甚至需要給純氧才能維持正常的血氧飽和度,加之患兒的自主呼吸很費力,氧指數一度高達28,達到新生兒ARDS重度標準,這些情況讓我們既困惑又揪心。”陽倩副主任醫師說。

  患兒病情急轉直下,不好的指標和消息一個個接踵而來。先是復查的胸片顯示,雙肺透光度顯著下降,接近“白肺”;隨后,患兒氣道分泌物異常粘稠很難吸除,腹脹如小鼓,心肌酶升高、肝功能受損、CRP(C反應蛋白)異常、BNP(腦鈉肽)增高、心臟超聲提示右室肥大。。。。。。身體全面報警。“患兒的治療很棘手,各個臟器功能指標之間密切關聯,一不注意,就顧此失彼,非常難平衡,”患兒的另一位二線主管醫生吳青說。

  關鍵時刻,兒科舉全科之力,迅速組織疑難病例大討論,不斷尋找新的突破方向。最終確定了盡快使用糖皮質激素和靜注人免疫球蛋白,增加俯臥位、拍背、氣道灌洗頻次,避免返流誤吸,加強院感防控等綜合治療方案,與此同時,還向重癥醫學中心報備了患兒隨時可能需要上ECMO(體外膜肺氧合)支持治療。

  在高頻呼吸機通氣治療的第4天、上激素治療的3天后,患兒呼吸窘迫癥狀終于得以明顯緩解。“胸片上看到患兒的‘白肺’面積在縮小,氧指數逐步下降,氣道分泌物變得稀薄容易吸出,呼吸系統之外的其他臟器功能指標也在一點點地恢復正常。”患兒主管一線醫師劉坤珍介紹。

  呼吸機高頻通氣8天后,改為了常頻通氣,又過了3天后,患兒的各項指標持續好轉,隨后進入脫機拔管治療流程:拔除氣管導管、改有創通氣為無創通氣,繼續治療6天,再脫機觀察2天,患兒已能正常進食,達到出院指標痊愈出院。

  護士長王曉敏、陳艷介紹,“新生兒是非常脆弱的人群,病情瞬息萬變,進食和輸液都很困難,20天來,護理人員晝夜不歇、陪伴在小橙子身旁,精心護理直到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