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蘭珍

  最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迎來三周年,制造業協同發展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2022年,川渝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規模分別達2.2萬億元、7500億元、1萬億元,共生產汽車318萬輛,同比增長17%。

  “成渝地區建立起相互促進、合作共贏機制,打破以往地區間的保護機制和市場分割,企業找到契合點,品牌、規模效應初現?!笔≌f委員、成都遠東智能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曉帆經常于兩地間往返,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三年的融合發展感受明顯。

  在陳曉帆看來,不僅僅是制造業享受到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政策互聯互通的紅利,很多領域產業鏈也持續做大做強,直觀地實現“1+1>2”的效果。可以說,這是成渝制造業一次新的“雙向奔赴”。

  作為“圈”中密友,全國三大動力設備制造基地之一的德陽市,其變化有目共睹。省政協委員、德陽市科技局局長邱明總結:成渝地區在制造業上共同開拓市場、建立互聯互通的創新協作機制,初步形成了高端能源產業集群,德陽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

  要進一步做大做強產業鏈,讓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邱明建議,要拓展產業“共育”環境,打開“共扶”新市場。他建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要探索提供有力有效的商業化市場,對于重型燃氣輪機等德陽裝備制造產業提檔升級形成強力助推作用。

  “制造業正在乘勢躍升!”省人大代表、遂寧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總經濟師錢洪杰介紹,借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遂寧著力發展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聚力建設“鋰電之都”,鋰電產業已初步構建起“鋰資源開發—鋰電材料—電池生產及系統集成—終端應用—梯次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產業鏈,主要產品碳酸鋰30%配套成渝兩地。

  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協作配套,行業共融遠遠不止鋰電。錢洪杰進一步補充說道,遂寧先后與成都市和重慶市潼南區、合川區等地簽訂一攬子產業協同發展協議,加快融入成渝地區電子信息產業“配套圖”,全市100余家電子企業成為川渝兩地電子企業直接供應商。

  面對不斷變化的形勢,川渝攜手同行才能“雙向奔赴”譜寫合作發展新篇,勇立“潮頭”的企業也才能抓住機遇、乘勢而上。

  省政協委員、成都壹為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紅朋表示,在汽車制造領域,成都和重慶的互補性較強,三年來持續在商用車制造、新能源汽車電池系統、傳統配件等領域互利互助、共同進步。他同時建議,四川要利用豐富的礦產資源,進一步將原料輸出轉化為產品輸出,提升利潤、增強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