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史曉露 邵明亮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聚焦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也是西部唯一的糧食主產省,四川在全國農業版圖中肩負著重要使命。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如何全面起步?需要把握哪些重點?對此,多位代表委員建言獻策。
![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的高標準農田。攝影 吳聃(資料圖片)](http://n.sinaimg.cn/sc/crawl/59/w550h309/20230112/4b33-3f350826bc3b153ebc6d4447cc29315e.jpg)
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守牢建好天府良田
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良田是基礎。
“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省政協委員、自然資源廳廳長孫建軍表示,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四川對耕地保護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
措施“硬”在哪里?孫建軍介紹,一方面是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各類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從源頭上減少耕地占用。此外,還要加強耕地用途管制,控制新增建設占用耕地,確保“良田糧用”。
良田守得住,還要有人種、有人管。
去年7月,我省全面推行田長制,在省人大代表、德陽市羅江區鄢家鎮星光村黨委書記周華看來,有了這個制度,基層對耕地的保護更有抓手。“通過積極落實田長制,現在村民的耕地保護意識越來越強了,亂占耕地現象也少了。”
除了制度設計,“硬件”的提升對建好良田同樣重要。
“守牢建好天府良田,高標準農田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是兩大抓手。”省政協委員、自貢富順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黃慧表示,針對四川丘陵地區地形地貌,每年要集中擴面建設“旱澇保收、宜機作業”的高標準農田,藏糧于地。
此外,水利被稱作“農業的命脈”,去年的嚴重旱情,也凸顯了我省骨干水網尚未形成、渠系配套建設滯后等問題短板。對此,黃慧特別建議,要加快丘區骨干水利渠系配套工程建設,規劃建設一批小型水源工程和末級渠系,配套完善機電提灌站、高效節水灌溉設施。
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省正積極推進引大濟岷等骨干水網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設,扎實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同時強化“五小水利”(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壩、小水渠)建設。
![智能無人插秧機在稻田里插秧。攝影 李向雨(資料圖片)](http://n.sinaimg.cn/sc/crawl/117/w550h367/20230112/05ad-46ae8be547cd8238eaaa9b013deb039a.jpg)
培育“天府良種”,強化農業科技支撐
農業科技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關鍵是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推動糧食生產提質增效。”省政協委員、省農科院黨委書記呂火明舉例,去年夏季我省遭遇極端高溫干旱天氣,但水稻新品種“品香優秱珍”仍取得畝產達950.3公斤的成績,刷新四川一級優質稻的高產紀錄,這說明培優品種,才能從源頭上為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建設保駕護航。下一步,省農科院還將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培育出更多優質高產、綠色高效的突破性新品種,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做強科技支撐。
要強化良種和良法配套。在省政協委員、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馬均看來,當前,農民最迫切需要的是既節本增效、又簡便易行的農業生產技術。他建議省級層面加大科技投入,特別是聚焦關鍵核心技術開展聯合攻關,研發推廣綠色高效種植技術,從而推進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減量,實現種糧節本增效。
還要提升丘陵山區農機農藝融合水平。近日我省出臺了《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行動方案》,對相關工作進行了規劃。“成都平原地勢平坦、耕地肥沃,重點和難點在丘陵山區。”馬均表示,下一步要重點在薄弱地區實施“五良”(良田、良機、良種、良法、良制)融合產業宜機化改造,提升農業裝備現代化水平。
現代農業園區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載體。“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可以率先在園區示范推廣,從而起到引領帶動作用。”省人大代表、德陽廣漢市麥浪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長楊萍說,她所在的合作社位于廣漢市連山鎮錦花村,是廣漢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核心區。近年來隨著國家級現代農業園區建成,糧食畝均生產成本降低300元,畝均產量提高50公斤,合作社規模也不斷壯大,目前土地流轉面積已達2700畝。
“種糧畝均利潤在兩三百元左右,只有規模經營才能產生規模效益。”楊萍建議,下一步要加大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力度,提升農業規模經營能力。
![德陽市羅江區調元鎮順河村里的彩色油菜花。攝影 何海洋(資料圖片)](http://n.sinaimg.cn/sc/crawl/110/w550h360/20230112/b2ca-4b7c039201cbcb5601c930806aca5613.jpg)
培育“天府良農”用好“天府良策” ,讓種糧有賺頭
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還要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好”的問題。
對此,省人大代表、資陽安岳縣通賢鎮帽石村黨支部書記關祖蘋深有感觸。“現在留在村里的基本都是老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才是穩糧增收的‘主力軍’。”關祖蘋建議,全省要加大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力度,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同時,還要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示范引領作用,大力推進撂荒地整治、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并通過與社會資本合作經營,解決好種地問題。
還要用好政策“指揮棒”。近年來我省加強落實國家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稻谷種植者補貼和省級財政種糧大戶補貼等惠農政策,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下一步還要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出臺保障農民種糧收益的一攬子政策,讓農民種糧有合理收益。”省政協委員、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楊朝波表示,另一方面,在繼續嚴格開展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的基礎上,還要建立對地方黨委政府抓糧食生產的激勵機制,進一步加強對產糧大縣的財政激勵政策,切實調動地方黨委政府抓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在政策方面,還要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機制。“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特別是去年的高溫極端天氣,造成部分產區糧食受災。”楊萍建議,下一步要加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力度,完善保險理賠機制,兜底種糧風險,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
“種糧有賺頭,農民才有勁頭。”省人大代表、成都蒲江縣壽安街道呂石橋村黨委書記白蓉華認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還要在促進農民增收上下功夫。 當前,村里已經有了新的謀劃,該村有1000畝耕地已納入蒲江縣萬畝糧經復合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村里還騰退了低效園地,種上了彩色油菜,下一步將建設昆蟲館,打造農商文旅體項目,發展研學旅行,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力爭一畝地實現“千斤糧、萬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