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江蕓涵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按照‘對標全國水平、符合四川實際、分項逐步提標、加快提升排位’的思路,用好有限財力補短板弱項,推動城鄉居民基礎養老、城鄉低保水平等基本民生在全國排位提升。扎實辦好年度30件民生實事”“啟動實施中等收入群體遞增計劃”“更大力度解決‘一老一小’問題,完善農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構建城市居家社區‘15分鐘養老服務圈’,實施優化孤寡老人服務行動和失能老人照護行動”……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推動城鄉居民基礎養老、城鄉低保水平等基本民生在全國排位提升”“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更大力度解決‘一老一小’問題”,一條條務實的舉措透著暖暖的民生情懷。省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就如何滿足群眾民生需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展開了熱議。

  加大就業增收力度,重點群體先穩住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

  報告提出,2023年全省城鎮新增就業85萬人。省政協委員、人社廳廳長胡斌認為,要實現這個目標,當前最首要、最基本的是大力推進就業促進行動,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規模性失業風險越來越大、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的問題,最終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

  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發展產業穩企業穩就業,支持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推動新就業形態健康發展,支持靈活就業;基建項目擴就業,在重點工程項目中大力實施以工代賑,擴大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規模;引導創業帶動就業,通過大力支持農民工、大學生返鄉下鄉創新創業,帶動當地群眾就業。

  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殘疾人等重點群體就業,是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

  “報告提出‘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說到了我們的心坎兒上。”省人大代表、西南財經大學黨委書記趙德武認為,高校在加大力度開拓就業市場的同時,應加大對畢業生就業價值觀的引領,鼓勵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建功立業。同時,要加大大學生實習就業基地建設、職業發展導師隊伍建設力度;強化校院協同,舉辦基層就業訓練營、公考加油站、選調生崗前培訓等活動,做好大學生入伍、科研助理等項目的推進和落實,開展基層實習實踐活動。

  省人大代表、宜賓市興文縣苗家惠嫂貿易服務有限公司副經理李玉蘭關注“讓農村婦女和困難群眾再就業”。李玉蘭希望,省級有關部門能提供一些更加具體可行甚至是“量身定制”的措施,給予“苗家惠嫂”等省級勞務品牌在培訓任務分配、勞務品牌打造、家政工會建立、品牌打造專項補貼等方面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支持,助推它們成為全國知名的勞務品牌。“讓更多像我一樣的農村婦女有更多免費接受家政技能培訓和就業的機會,授人以漁,把我省廣大農村婦女和困難群眾打造成一支家政產業隊伍。”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建設教育強省

  “報告中提到,2022年,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4%,高校增加25所、增量居全國第1位。這個數據意味著我們更多的孩子能夠讀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作為涼山州的一名人民教師,我更是真真切切感受到近年來教育在涼山州的發展。”省人大代表、涼山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中心小學教師吳利梅聽完政府工作報告后激動不已。

  五年教育成就鼓舞人心,未來教育藍圖催人奮進。

  省人大代表、四川輕化工大學校長庹先國對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強化現代化建設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撐”倍感振奮。“報告對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強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融合對接、打造創新人才集聚高地等方面進行安排部署,這是四川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之舉,也為四川教育指明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庹先國表示,四川輕化工大學深刻領悟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戰略意義,將繼續實施“研學結合、產教融合、特色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學科優勢、科技優勢、人才優勢,持續為四川高等教育和川南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

  “學校辦學條件整體不足,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吸引力。”省政協委員、四川財經職業學院院長符剛認為,報告提出“推進職業教育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建設”,很及時也很務實。

  如何支持改善職業學校教學條件?符剛建議,加強教育相關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匯聚各方資源分類建設一批集實習實訓、社會培訓、技術服務于一體的高水平實訓基地,專項支持高職院校配齊配足圖書、計算機、實訓設施等,分期分批進行設備更新。分類組建核心能力建設專家團隊,打造省級專業核心課程、優質教材、教師團隊、實踐項目,持續遴選省級專業教學資源庫、在線精品課程和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提升職業學校關鍵辦學能力。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學校要堅持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要堅持面向全體,辦好每所學校、教好每名學生。”省政協委員、成都星海教育總校長陳星海建議,在我省基礎教育領域設立“五育并舉試點學校”,探索構建德育體系,樹立大德育觀,構建和完善“五育”課程體系,將“立德樹人”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知識傳授、社會實踐等各個環節。

  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解決“一老一小”現實問題

  社會保障體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和社會運行的穩定器。如何“健全多層次保障體系”,代表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

  “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業務主要在鄉鎮(街道)和村(社區)的便民服務中心、便民服務站辦理,經辦人員多為兼職,有些地方只能提供幫代辦業務,人員能力明顯不足,極大影響了醫保經辦工作的服務質量。”省人大代表、內江市市中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茍華希望加強醫保基層平臺經辦能力建設。對醫保基層平臺建設應作出明確要求,在鄉鎮(街道)設立專門機構,配備專職人員,在村(社區)配備兼職人員,大力推進醫療保障經辦體系建設,將更多醫保業務服務下沉到鄉鎮(街道)、村(社區)辦理,實現省、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全覆蓋,推動醫保服務便民利民。

  “一老一小”問題是當前最現實、最緊迫、最突出的民生,更是事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問題。

  省政協委員、四川文理學院黨委書記王成端注意到,如今城市居民的養老觀念呈現出了一些新特征,如積極主動開展健康管理預防疾病、不一定想與子女住在一起但要住得近、主動走出融入社會而不是坐等被照顧等。為此,他提出加快構建全省“+養老服務”新格局的建議。

  “+養老服務”是指以家庭、社區、機構、物業、金融、保險、物流等單一主體或其組合形式提供的養老服務。王成端說,應加大老舊小區、居住小區、社區、棚戶區甚至閑置場所、空置設施等方面的適老化改造,引導和鼓勵有需要的社會老年人家庭自主開展適老化改造。支持物業、金融、保險、物流等開發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際親情住宅,打造有隊伍、有場地、有系統、有制度、有企業、有資源等標準的養老服務環境。

  在“一小”托幼托育方面,方便可及、質量有保障、價格可承受的普惠托育服務是眾多家庭的期待。省政協委員、內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朗建議,除了切實發揮政府在經費投入、資源配置、隊伍建設等方面的主導責任外,應大力發展社區普惠托育服務,研究制定社區托育發展專項規劃,設施設置標準,鼓勵市場、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托育服務,采取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方式,有效整合工會婦聯以及各類用人單位和街道社區等各方力量,為職工和居民提供便捷的普惠托育服務。此外,還可以探索在幼兒園開展托幼、托育一體服務模式。“這既能夠滿足嬰幼兒就近入托的需求,省去從托班到幼兒園的環境切換,又可以整合資源,依托幼兒園硬件設施和師資力量,提高托育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