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遺址現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王幼平不由遙想濛溪河的遠古人類的生活場景,“他們生活在小河邊,附近是古木參天的原始森林,棲息著大象、犀牛、鹿等動物。滄海桑田,高大的樹木倒下了,留下大量樹干樹枝,幾萬年的時光則讓動物變成了一塊塊化石……”
通過初步的碳十四測年,濛溪河遺址年代超過4萬年。為探索該流域遠古人類的活動半徑和遷徙路線等問題,考古人員還以濛溪河遺址為起點,已發現了同時期十余處舊石器時代遺址點。
價值重大 為復原古代社會提供豐富信息
“濛溪河遺址的學術價值非常重大,它彌補了這個區域和這個時段的重要空白。要搞清楚著名的‘資陽人’的前世今生,濛溪河遺址的發掘研究是一個開端和重大突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表示。
在高星看來,濛溪河遺址雖然才開始發掘,但已發現了石器、骨器、木器等豐富的考古材料,這些材料還顯示出強烈的文化和區域特點。高星介紹,濛溪河遺址的石器原料是硅化木,“這非常難能可貴。此外,骨器和木器也是一大亮點。因為濛溪河石器原料缺乏,當地基巖是疏松的砂巖,無法做成工具,古代人類就發揮聰明才智,把動物骨骼和木頭做成工具,這些工具所體現的技術和文化,反映了當時的人類為了適應本地環境資源條件,在如何獲取工具資源上所體現的智慧。”
王幼平也表示,濛溪河遺址是國內舊石器遺址中展示人和環境關系方面最清楚、最系統、全要素的遺址之一,對于還原晚更新世遠古人類的生活提供了一個鮮活場景,“這種全要素非常少見。”
在遺址現場,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張家富看得格外仔細。他表示,濛溪河遺址不僅是一個重要的考古遺址,更是一個研究古環境的教科書式的重要遺址,此外,“它對古氣候研究也提供了寶貴資料。”
4萬多年前的遺物不會說話,但遺留下豐富的信息。高星認為,濛溪河遺址從上到下的地層無論土質、顏色、水分含量以及包含物都不一樣,“尤其其中的湖相層,說明當時是特別濕熱的環境。”地層的變化記錄著數萬年來環境的變化,這對今天也有一定啟發:“氣候變暖,其實幾萬年前的人類就已經經歷過。”
鄭喆軒介紹,由于濛溪河遺址是一處配合水壩建設的搶救性考古項目,因受連續降雨和疫情影響,目前才發掘了冰山一角。對此,專家建議協調好基本建設與重要遺址保護之間的關系,繼續加大考古調查和發掘,加強多學科攻關,推進學術研究,盡快發表成果。專家們還認為,濛溪河遺址還是珍貴的文旅資源,各方應做好遺址保護工作,為建設考古遺址公園創造條件,將其打造為公眾認識遠古歷史和人類文化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