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探訪四川康定采用“地熱”集中供暖:雪域高原上溫暖過冬
中新網四川康定1月14日電 題:探訪四川康定采用“地熱”集中供暖:雪域高原上溫暖過冬
記者 王鵬 呂楊 劉忠俊
1月中旬,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氣溫降至零度以下,道路兩旁積雪未消,呼嘯的寒風更增添了幾分冷意。走進居民孟麗娟家中,一股暖流卻撲面而來。“在康定生活了這么多年,終于可以過個暖冬了!”她興奮地說。
位于四川省西部的甘孜州,平均海拔超3500米,主要屬青藏高原氣候,氣溫低、冬季長。以海拔不到3000米的首府康定市為例,其冬季往往從每年11月持續至次年3月或4月。海拔更高的地區冬季更長。長期以來,這片雪域高原的居民都期盼著能溫暖過冬。
去年下半年,甘孜州正式啟動城鎮集中供暖項目。根據項目規劃,當地將在海拔3200米以上城鎮實施集中供暖,同步推進為海拔2600米以上城鎮賓館酒店和其他有需求的城鎮居民供暖。
康定市居民孟麗娟是第一批受惠者。在她的記憶里,康定的冬天“特別難熬”。“溫度達到零下十幾度,外面雪很厚,生活特別不方便,水管凍住是常事,家里只能用電熱器,電費開銷特別大。”
隨著集中供暖項目的推進,孟麗娟居住的新城廣場城市綜合體實現了溫暖過冬。廚房、臥室、廁所的散熱器源源不斷散發著熱量,客廳里孩子只穿著半袖,聚精會神地看著電視。墻上的溫度計顯示,室溫達22攝氏度。
“今年可以過個舒舒服服的春節了。”孟麗娟告訴記者,家中的暖氣從10月15日持續至次年4月15日,每平方米收費28元,價格能接受。“關鍵是在家里實在太舒服了。雖然外面依然很冷,但一進家門就是溫暖如春。”
孟麗娟家中的“暖”,來自康定新城廣場下方占地1000平方米的換熱站。據了解,康定供暖因地制宜采用了地熱清潔能源技術:在離康定新城6公里遠的老榆林村建設了換熱首站,先將當地的地熱溫泉水引入廣場下的換熱站,再將熱流分別輸送到居民家中。
“康定的地熱資源非常豐富,用地熱供暖非常清潔,價格老百姓也能接受,供暖的效果比較好,安全性、舒適度都比較好。”康定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工作人員高曉鋒告訴記者,老榆林村換熱首站的出水溫度約160攝氏度,到換熱站進行換熱后,到居民家里會維持在22攝氏度左右。
高曉鋒說,當前康定市正逐步開展供暖工作,部分小區、賓館、學校已經實現了集中供暖。更大范圍的試點地區,室外管網已建設完畢,室內管道將根據居民意愿進行安裝。
甘孜州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根據《甘孜州城鎮供氣供暖供氧工作方案》,項目分為規劃編制、先期試點、重點實施、全面推進四個實施步驟。目前,康定、甘孜(縣)、色達、理塘、石渠、稻城正在進行試點。6個試點縣(市)累計實施項目22個,完成11個,投資3.8億元。
記者了解到,甘孜州試點各地立足各地資源稟賦和發展趨勢,差異化制定方案,因地制宜采取地熱源、太陽能+電鍋爐、太陽能集熱板等多能互補的方式供暖。如海拔超4000米的色達縣,有供暖需求的時間長達200多天,當地以“超低溫空氣能+電輔熱”為熱源,用水循環的形式供暖。海拔超4200米的理塘縣,則采用太陽能熱力循環技術的地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