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巴掌田”變身高產“連片田”

  [招式·化零為整]

  1月30日,農歷正月初九,成都彭州市敖平鎮興平村一片300畝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工地上,數臺挖掘機正并排作業。通過無人機俯瞰,一條條筆直的溝渠在平整的土地上逐漸成形。

  去年10月中旬,我省正式打響2022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百日會戰”。會戰期間,全省數百個建設項目掛圖作戰、倒排工期、搶抓進度,確保全省新建450萬畝高標準農田年度任務如期完成。

  與工期搶時間、與農時搶進度,在各個項目的常態化操作下,一片片“巴掌田”、低效田化零為整,逐步變成“旱澇保收、宜機作業”的連片田、高產田,即將在今年春耕生產中首試“身手”。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闞瑩瑩

  按厘米控制誤差

  確保農田真正實現“旱澇保收”

  “再過幾天可能會有一輪降雨,這幾天溝渠開挖要加快進度。”掏出手機查看天氣后,興平村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施工總負責人廖勇說。包括興平村在內,廖勇共負責3.5萬畝彭州市2022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施工。

  高標準農田建設,主要分為土地平整、溝渠挖掘、道路建設和地力提升4方面建設內容。去年10月,廖勇負責的3.5萬畝建設工程陸續開工。目前,溝渠、道路已建設了六成以上,土地平整即將進入尾聲,當前的重點任務是建設剩余約60公里的田間排灌溝渠,確保即將到來的春灌順利進行。

  溝渠路網排布、田塊大小規劃……每一個環節都有項目工程設計圖。如果說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是高標準農田的基本要求,那么每一次對設計圖精確到厘米級的改進,都是決定高標準農田能否真正實現澇能排、旱能灌,最終建成“天府良田”的關鍵。

  “好!這個打點沒問題。”聽到從水準儀后傳來的工程測量員朱峰的吼聲,十幾米外操作水準尺的搭檔立即從桶里抓起一把滑石粉,灑在打點位置上。相隔幾米的打點,準確標明了一條溝渠的延伸方向。

  “溝渠、田塊要有一定的坡度,才能保證農田灌水能夠順利引進排出、每個田塊能夠均衡用水。但是設計圖會有一定誤差,必須要用到水準儀,根據土地的平整情況準確測量好實際的坡度,將誤差控制在厘米級。”朱峰說。

  溝渠挖掘完成后,朱峰和搭檔復測了每一個打點的位置,再次確認挖掘坡度是否準確。

  按農時控制工期

  為每一季糧食生產打好基礎

  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工期安排,農時是重要的考慮因素。這里的農時可以廣義到一年四個季節,又必須聚焦到每一塊“巴掌田”的作物生長進度。

  就在廖勇大刀闊斧地安排溝渠建設進度的同時,路邊一塊長滿蒜苗的“巴掌田”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彭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智華告訴記者,在彭州,像這樣作物尚未收獲的田還有不少,“但再小也要等著當季收獲完再納入建設工期,最大程度減少農民的損失。”

  眼下,一些農戶流轉土地的積極性仍不高。“協調散戶可以說是高標準農田建設最難做的基礎工作,需要邊建設邊協調。”劉智華說,雖然協調難,但加快協調過程,就是加快規模化、機械化種植的進程,這也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意義所在。

  農業部門加緊協調的同時,廖勇則等待著正月十五后大批工人的到崗,“大范圍施工后,每天要用到500名工人,一臺挖掘機一天能開挖260米到300米,剩余的溝渠3月底就能完工。”

  “多上機械、多調人員、多籌資金!”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我省將全力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春耕生產尤為關鍵,各地要緊抓冬閑施工黃金時節,加快推進立項結轉項目建設,實施“一縣一策、一標段一方案”,力爭3月底前完成年度新建任務60%以上、建成150萬畝以上。在“天府糧倉”核心區和整區域推進縣,要力爭田間工程施工量完成80%以上,為大春糧食生產打好基礎。

  [招式·拆解]

  既利當下又管長遠的考量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既利當下又管長遠的考量。去年夏季持續高溫天,四川超5000萬畝高標準農田為糧食穩產筑牢了防線。今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印發《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行動方案》,高標準農田建設被列為重點領域。

  四川是農業大省,分散的田塊、崎嶇的地形是多種糧的一大困擾因素。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一片片“巴掌田”、低效田化零為整,逐步變成“旱澇保收、宜機作業”的連片田、高產田,為四川糧食穩產增產,連續3年產量超700億斤作出了重要貢獻。

  不僅如此,隨著良田化零為整,規模化種植進度逐漸加快,種植機械化程度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大戶種糧增收,這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應有之義,更是農業現代化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