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守帥 王若曄 制圖 楊璐嘉

  政策要點

  ● 支持各地不斷完善常態化項目儲備機制,加快審批(核準、備案)和用地用林、規劃許可、環境影響評價(以下簡稱環評)等手續辦理

  ● 全面推行項目審批流程優化,推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類政府投資項目、企業投資項目開工前行政部門審批時間分別壓縮至55個、45個工作日以內,實行承諾制的企業投資項目開工前行政部門審批時間壓縮至40個工作日以內

  ● 對列入國家重大項目清單的項目和納入省重點項目清單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單獨選址項目,用地計劃指標由省級統籌協調,應保盡保;對其余重點項目,用地計劃指標確有不足的,視全省計劃指標結余情況,由省級統籌調劑支持

  ● 支持地方符合條件的項目優先使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作資本金,積極推進基礎設施等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對成功發行且募集資金用于省內項目建設的,原始權益人可按投資規模的0.5%申請一次性補助、最高不超過500萬元

  權威解讀

  2月14日,德陽國際鐵路物流港起步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開工,涼山州會東縣200MW光伏項目主體工程開工,川陜蘇區王坪綜合實踐教育營地項目在巴中市通江縣開工……又一批新開工項目,掀起全省項目建設的熱潮。

  重大項目是穩定經濟增長的壓艙石。我省始終將項目投資作為經濟發展的最直接抓手,今年元旦后上班第一天即高規格舉行2023年第一季度重大項目現場推進活動,為奮力實現新年“開門紅”擂鼓催征。

  在近日省政府出臺的36條政策措施中(下稱“36條”),對“積極擴大有效投資”作出部署。目前,我省項目建設推進情況怎么樣,協調重大項目建設有哪些做法,服務保障方面又有哪些創新?省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同志對此進行了解讀。

  以超常規力度

  推動項目建設全過程提速

  今年我省確立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左右的目標,項目支撐如何構成?

  從國家大盤子看,“十四五”時期我國實施102項重大工程項目,經過積極申報爭取,我省一批項目躋身其中;從重大戰略看,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乘勢躍升,川渝兩省市今年將協同推進2023年度248個共建雙城經濟圈重大項目,總投資3.25萬億元,今年計劃投資3395.3億元;從四川自身發展看,今年將實施700個省重點項目,其中新開工236個,產業項目346個、占比將近一半。

  省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700個省重點項目加快推進,1月份年度投資完成率超時序進度,236個預計開工項目中已有宣漢縣先進智造產業園、通威太陽能電池片項目(一期)等110個項目開工建設,開工率46.6%。

  項目儲備是項目建設的基礎和前提,關系投資質量、投資結構和投資后勁。“36條”明確提出,支持各地不斷完善常態化項目儲備機制,加快審批(核準、備案)和用地用林、規劃許可、環境影響評價(以下簡稱環評)等手續辦理,提升項目前期工作質量和效率。為此,還安排了3.5億元資金開展項目前期工作激勵,對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建安工程投資、建筑業總產值、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項目基金支付率、省重點項目入統年度投資完成率較好的市(州)和縣(市、區)進行激勵,支持各地做深做實項目前期工作,提高項目成熟度,形成項目滾動接續的良好局面。

  實現抓項目促投資全過程提速,需要超常規力度。去年,四川探索建立了重大項目分級協調機制,協同高效打通重大項目加快建設“最后一公里”,而持續發揮這一機制作用在“36條”中得到強調。省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分級協調”機制將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相關方面都囊括進來,明確了要素保障、行業管理、屬地管理等協調責任,營造了協同聯動、縱橫推進的良好氛圍,有助于推動問題分流疏導、定向解決,為打通項目推進卡點、堵點提供有力支撐。

  與此相呼應,“36條”要求全面推行項目審批流程優化,關鍵詞依然是“提速”。比如,明確提出,推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類政府投資項目、企業投資項目開工前行政部門審批時間分別壓縮至55個、45個工作日以內,實行承諾制的企業投資項目開工前行政部門審批時間壓縮至40個工作日以內。

  從提升項目前期工作質量和效率,到推進項目極速審批、盡快開工、加快建設,目的指向高質高效實施“四個一批”項目,推動竣工項目投產達效、在建項目快建多投、新建項目早開快投、儲備項目繼續早投,盡快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

  創新用地和資金保障

  破解資源要素制約

  跑出項目建設“加速度”,突破要素制約是關鍵。“36條”在強化用地、資金等要素保障方面,作出部署安排。

  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突出“保重點”思路,四川土地利用計劃指標將向重點產業、重點區域、重點項目傾斜,并建立國省重大項目調度機制,對省重點項目形成調度表,不定期召開用地報批情況調度會,研究解決堵點難點問題,推動用地審批提速增效。

  “36條”指出,對列入國家重大項目清單的項目和納入省重點項目清單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單獨選址項目,用地計劃指標由省級統籌協調,應保盡保。“單獨選址項目,對打基礎、利長遠、補短板具有重要作用,拉動投資效應明顯。”省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以2022年投資情況為例進行說明,當年新開工鐵路7條、較2021年增加6條,在建共20條、總投資6161億元、累計完成投資2147億元;新開工高速公路10條、較上年增加9條,在建共41條、總投資8282億元、累計完成投資3628億元;新開工大中型水利項目8個、較上年增加5個,在建共49個、總投資877億元、累計完成投資466億元。

  在解決“融資難”問題方面,“36條”提出引導金融機構加大重點項目建設融資支持,支持地方符合條件的項目優先使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作資本金;常態化、制度化向社會資本推介項目,支持民間資本更多進入交通、能源、水利、文體旅游、教育衛生、養老、農業農村等重點行業和領域。

  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可以幫助企業快速回籠資金,盤活存量資產,給市場注入新動能。去年9月,中國證監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通知,鼓勵和支持各地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工作(即,基礎設施REITs試點)。我省“36條”明確要求積極推進試點,對成功發行且募集資金用于省內項目建設的,原始權益人可按投資規模的0.5%申請一次性補助、最高不超過500萬元。

  省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透露,為支持引導企業創新運用基礎設施REITs試點拓寬融資渠道,我省將于近期出臺《關于扎實做好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工作的通知》,規范有序推動工作開展,引導企業將募集資金用于我省新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