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深化 注入可持續發展新動能

  “3年來,院士工作站從創新階段走到了創業階段,我們圍繞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投資和儲備了70余個項目,今年內孵化企業將達到10家。”作為落子三江新區的首個院士工作站,四川新能源汽車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董事長兼總經理華劍鋒透露了最新進展。

  創新主體是創新的源頭活水。當下,三江新區正在構建企業梯次培育庫,以此推進科技創新、積極培育高精尖特企業。截至目前,備案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首次突破200家;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7家,備案四川省瞪羚企業3家,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家。

  三年來,三江新區注重搭建高能級創新平臺,吸引了眾多科研機構和企業落地,創新動能愈發澎湃:累計創建省級以上研發平臺35個,覆蓋動力電池、智能終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全社會科研經費投入21億元。

  在創新領域,三江新區還創造了多個宜賓“首個”:率先建立科技項目“揭榜掛帥”機制、發布首個產業人才政策……

  推進產教融合。位于三江新區的大學城、科創城是三江新區創新的源頭活水。目前,三江新區在校大學生增至9萬人,在宜賓的高校設置動力電池、智能終端、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關聯專業85個。“十四五”期間,宜賓還將新增宜賓醫藥健康職業學院和宜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兩所高校。

  “我們將繼續搶抓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機遇,依托‘雙城’優勢,形成更多科技創新體集群。”三江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力爭今年在校大學生突破10萬人。

  產城融合 塑造綠色低碳新模式

  新春伊始,總占地超1600畝的竹文化生態公園在三江新區拔節生長。

  “我們將增加13個竹構建筑,著力竹文化科普提升,并打造竹建筑劇場。”竹文化生態公園建設單位——宜賓港建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建的竹文化酒店將于今年5月試營業。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三江新區將寸土寸金的中心地帶拿出來打造特色生態公園,并與宜賓博物院、科技館相鄰,營造宜居、綠色低碳、充滿文化氣息的城市環境,提升居民獲得感。

  當下,三江新區正在加快推動新區由開發區向宜居城轉變。譬如,以“模塊化”的方式來推動人產城融合發展——猶如一塊塊拼圖“嵌套”在產業園中,配備空調和洗衣機的宿舍、現代商業綜合體、衛生院都已建成,并設有小型消防站,接駁車穿梭其中,幼兒園、中學也在規劃建設中,新區設計緊湊又四通八達,十分便捷。

  人產城融合發展。三年來,三江新區不斷吸引人口流入,常住人口從2020年的26萬人,增加到2021年的32萬人,再增加到2022年的35萬人,三年間增加近10萬人。

  在三江新區,生產生活環境更加綠色低碳。在城區,搭載著四川時代動力電池的智軌暢通行駛,讓市民能便捷低碳出行;在東部產業園能源港的首個“宜賓造”重卡換電站內,電動重卡僅用5分鐘就能實現換電……

  以人為核心,今年三江新區還將高起點規劃建設長江工業園“四化同步、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力爭城市建成區面積增加2平方公里,加速推動新區由“區”向“城”轉變。

  潮涌三江,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