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石刻公園內的雨水花園和生態綠道。受訪者供圖德陽石刻公園內的雨水花園和生態綠道。受訪者供圖

  四川在線記者 曹凘源

  2月11日,德陽石刻公園內,不少來此休閑的市民沿著健身綠道漫步。乍看上去,這條綠道并沒有什么特別,但如果把一瓶水傾倒在地上,采用透水混凝土鋪裝的路面便會像海綿一樣把水吸收得干干凈凈。“這些水將進入凈水收集系統,用于澆灌園內植物和沖洗園區道路,實現反復利用。”公園負責人說。

  這是德陽在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的一個小切片。

  聚焦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德陽通過同步實施“新建+改造”兩條路徑,推動全市海綿城市建設。目前,全市規劃和已開工在建項目達55個,其中已建成海綿型公園26個、海綿型示范小區18個,成功創建48個省級綠色社區,中心城區新建住宅項目海綿設施配套率達到100%,一座“會呼吸”的海綿城市正在形成。

  為何要“海綿化”

  破解城市發展中的水問題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沿水而建,依水而興”的德陽,開始面臨越來越多的“水問題”,主要表現在城市雨水自然調蓄空間不足、河湖水系連通性較差、渠系暗涵比例較高、水系與管網的耦合度較差、雨洪統籌管理能力不足等。

  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城市內澇。城市道路過去大量使用柏油路面、水泥路面等硬質鋪裝,降雨時水滲透性不好,在暴雨來臨時無法滯納短期急劇增加的雨水,如果徑流量超過城市排水系統的承受能力,就會出現在馬路上“游泳”、在城區“看海”等內澇景象,給市民出入帶來困擾。

德陽建設的海綿公園——金螺灣生態公園。受訪者供圖德陽建設的海綿公園——金螺灣生態公園。受訪者供圖

  “這些問題,可以通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來破解。”德陽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馬希介紹,“海綿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

  馬希進一步解釋,海綿城市運用低影響開發理念,改變傳統城市建大管道、以快排為主的雨水處理方式,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源頭分散,慢排緩釋,可以實現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遷移,“我們希望將海綿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建設和城市有機更新,解決城市內澇等問題,進而提高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