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相機頻繁監測到大熊貓的蹤跡,野生大熊貓活動范圍也逐漸擴大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鵬王懷 王國平 薛維睿特約記者 熊蕊
“又是它!”2月9日15時24分,在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縣管護總站,科研監測負責人付明霞望向顯示屏,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野外實時監控的攝像鏡頭中。畫面上,是一只大熊貓的背影。“3日,我們在同一區域也監測到它的蹤跡。”付明霞說。
在雅安,隨著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設,野生大熊貓活動范圍也逐漸擴大。分布在野外的紅外相機不僅頻繁監測到大熊貓的蹤跡,還有更多珍稀動物走入鏡頭。
視野放大,大熊貓國家公園橫跨四川、陜西、甘肅三省,棲息著全國總量8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生活著雪豹、川金絲猴、綠尾虹雉、朱鹮、珙桐、紅豆杉等8000多種野生動植物。
大熊貓國家公園,已經成為大熊貓和它的朋友們的家園。保護生物多樣性,“大熊貓王國”里生機盎然。
撿到新鮮大熊貓糞便成為“撿屎官”的收獲
2月,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南入口的滎經縣龍蒼溝鎮,鴿子花大道兩側的草木開始吐露新芽。沿路繼續向大相嶺自然保護區前行,汽車在盤山道上行駛近一個半小時后,人類活動的痕跡逐漸褪去,樹林則愈發茂密,雪也越來越厚。
一塊紅色牌子出現在記者眼前,上面寫著“核心保護區”,旁邊有一只大熊貓的剪影以及大熊貓國家公園的英文縮寫“GPNP”。再向前,就進入大熊貓國家公園的核心保護區。這里嚴格控制人類活動,而這片區域就是付明霞和同事們工作的地方。
2017年,四川啟動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研究生專業為“動物學”的付明霞,作為專業技術人員被引進到當時的大相嶺自然保護區,此后又成為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縣管護總站的工作人員。
雖然和大熊貓算是隔屏相見的老朋友了,但在近5年的野外監測中,付明霞還未遇到過野生大熊貓。
“大相嶺山系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根據2015年公布的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以下簡稱‘四調’)結果,只有38只大熊貓活動,種群密度低,偶遇概率太小了。”付明霞說,現在更多是根據大熊貓的糞便、活動痕跡以及視頻監控等來監測大熊貓的數量和種群結構等信息。
糞便檢驗是主要手段。采訪中,自稱“撿屎官”的付明霞從實驗室的冰柜中拿出一份大熊貓糞便,這是她的同事去年11月撿到的。
“呈紡錘狀,一頭較圓鈍,一頭較尖,很像烤紅薯。”付明霞說,工作人員在野外遇到大熊貓糞便時,首先通過糞便表面的光澤度、完整度,再結合當時的天氣、氣溫、濕度等辨別它的新鮮程度。一般3天內的大熊貓糞便可以視作新鮮糞便,冬季可將時間延長至7天以內。
新鮮的大熊貓糞便撿回來后,要按照規定的程序提取樣本,記錄撿到的時間、地點、海拔、經緯度等信息,再送去專門機構進行檢測,通過提取DNA分析棲息地大熊貓的性別、年齡、種群、親緣關系等信息。
“在山上這么長時間,一年里也只能撿拾到一兩次新鮮的大熊貓糞便。因為少,這些糞便我們也不舍得扔,都暫時凍在冰柜里。”付明霞有些羨慕地說,“寶興縣的同行,遇到大熊貓、撿到糞便,是常事。”
正如付明霞所說,2月10日下午5時左右,記者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寶興片區采訪時,正趕上大熊貓國家公園寶興縣蜂桶寨中心管護站的巡護員張玉兵和兩位同事下山,他們手里拿著的是當天最大的收獲——兩份大熊貓剛排泄不久的糞便。“還很新鮮,是竹葉便,你們聞聞,沒有異味,還有一點竹葉的味道。”張玉兵根據糞便的大小初步判斷,這是一大一小兩只大熊貓留下的。
“最近幾年,我們小組基本每月都能撿到一份新鮮的大熊貓糞便。”巡山20余年,張玉兵眼見著大熊貓種群數量顯著增加。數據顯示,寶興縣野生大熊貓數量從第三次調查的143只增加到“四調”時的181只,在大熊貓的縣域分布中居全國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