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報-法治四川新聞客戶端記者 郝飛

  近日,大邑縣法院受理了一起涉及“婚內出軌”的不當得利糾紛案件,審理中,根據原告的陳述及查明的事實,法院依法將該案案由由不當得利糾紛變更為贈與合同糾紛。問題來了——婚內擅自贈與的錢財追得回來嗎?

  白某與楊某于2004年6月14日登記結婚,直至提起本案訴訟時仍為夫妻。白某于2017年底通過微信與劉某相識,隨后發展成為不正當男女關系,劉某知曉白某與楊某已婚。白某在妻子楊某不知情的情況下,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通過微信向劉某多次轉款共計125004.90元,為劉某代付醫療費3000元。而劉某通過微信向白某多次轉款共計48450元,劉某父親通過銀行向白某轉款2萬元,共計68450元。上述款項品迭后,白某向劉某多轉款59554.90元。

  法院審理查明,白某向劉某轉款及代付支出來源于白某和楊某共同共有的夫妻財產,而非白某自己的個人財產。白某在與楊某夫妻關系存續期間,非因日常生活需要,未經楊某同意而擅自處分夫妻共同財產,事后也未得到楊某的追認,損害了楊某的合法權益。劉某明知白某已婚身份,仍然基于婚外情關系獲取楊某和白某的夫妻共同財產,有悖社會道德,違背公序良俗,其主觀上不具善意,依法不受法律保護,白某的贈與行為無效。

  至于贈與的部分款項用于租房供白某與劉某共同居住使用的情況,法院審理認為,從白某將款項轉交給劉某時,劉某便獲得了對該款項的控制支配權,如何開支和使用完全由劉某決定,至于是用來租房還是其他用途,系劉某接受該款項后的處分問題,并不能改變該款項歸屬于楊某與白某共同共有的事實。劉某作為第三者,與白某保持不正當男女關系而獲取的楊某與白某夫妻共同財產,無合法依據,無論用于何種用途,均應予以返還。

  法院依法判決,扣除劉某向白某的轉款及楊某認可的劉某父親向白某的轉款后,劉某向楊某全額返還品迭后的款項。該案上訴至成都中院,成都中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