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王成棟
“你有更好的建議哇?”3月3日,全國人大代表、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起了個大早,給巴中等地的基層農業農村部門打了兩個電話。啟程赴京前,他要把關于支持四川建設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建議再修改一遍,以確保內容更精準、更有效。
不只是吳德。今年全國兩會上,關注“天府糧倉”建設的代表委員不在少數。3月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向大會提交的全團建議中,《關于支持四川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和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的建議》和《關于持續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力度的建議》引人注目。8位住川全國政協委員也向大會提交了聯名提案《關于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提案》。
代表委員們的初衷一致——在開局起步之年,積極出謀劃策并向上爭取項目、資金、政策和其他支持,為“天府糧倉”多裝糧、裝好糧貢獻一份力量。
多裝糧
不僅保證耕地數量和質量,還要補齊水利短板
“天府糧倉”如何多裝糧?
谷非地不生。在代表委員們看來,首先是要建好“天府良田”。主要內容有二:守住耕地數量、提升耕地質量。
“耕地保護‘長牙齒’的措施要落實到基層去。”全國人大代表、廣元蒼溪縣白驛鎮岫云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李君認為,近年來,中央和省級層面對于筑牢耕地紅線的硬措施不少。例如足額帶位置下達耕地保護目標任務、落實田長制等。但這些措施落實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仍未完全打通。
對此,李君建議,必須“軟硬兼施”,把這些耕地保護措施落到實處。硬,是厘清責任,明確基層組織、耕地承包者、耕地經營者耕地保護責任清單, “讓大家不得不保護”。軟,是試點耕地保護補償激勵,實現“誰保護、誰受益”,“讓大家愿意保護”。
提升耕地質量,重點是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投入強度。
“資金要保障。”全國人大代表、農業農村廳廳長徐芝文解釋,此前,中央明確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但現有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央補貼標準僅為1000元/畝,不足全省平原地區平均建設投入水平的七分之一,省級以下自籌資金壓力太大。因此,徐芝文建議應擴大涉農項目資金整合范圍等,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再添一把火。
補齊水利短板,也是不少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會長藍逢輝等委員聯合提案的內容,是建設川渝東北一體化水資源配置工程。
川東北是四川糧食主產區之一,但耕地有效灌溉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去年極端高溫干旱天氣來襲時,川東北也是全省受影響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
藍逢輝等委員建議,立足川東北、渝東北同屬渠江-嘉陵江流域的實際,打破省域界限,有針對性地實施引水調水工程,為川東北多產糧提供更多水利支撐。
裝好糧
全力打好種業“翻身仗”,綜合施策讓農戶更愿意種好糧
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既有對糧食產量的要求,也有對糧食質量更高期待。那么,“天府糧倉”如何裝好糧?
“還是要育良種。” 在全國人大代表、省農科院副院長楊武云看來,作為全國種業大省和四大育制種基地之一,四川必須要打好種業“翻身仗”、加速川種振興,讓“天府糧倉”多裝好糧。
如何育良種?楊武云的建議有二:首先,要把人力、設備和經費等資源集中在糧油、生豬、蔬菜等具有戰略意義的農產品種業研發上,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其次,要在考核機制、項目經費管理方式、成果轉化收益分配等方面,進一步為科研人員松綁,讓大家“愿意攻關、能攻關”。
“糧食種得好不好,還要看經營方式和農戶的種糧積極性。”吳德代表建議,從改變土地經營方式和提升機械化率、改變補貼方式入手,助推四川多產好糧。
吳德認為,只有實現適度規模化,推廣良種、良技等才有可能,才能多產好糧。但眼下,四川耕地適度規模化經營水平遠低于全國平均值。受地形影響,四川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導致人力投入成本過高,進而影響丘區農戶種糧積極性。此外,種糧補貼不夠精準的問題,同樣也在影響種糧大戶、專合社擴大規模的積極性。
代表委員們建議,要有針對性地引導發展整村整鎮糧食生產經營托管服務,實現種植管理過程的標準化、優質化。同時,整合川內乃至國內外的科研資源,研發出更多四川適用、好用的農機農具,盡快提升糧食種植全過程機械化水平。此外,按照“誰多種糧食、種好糧食,就優先支持誰”的原則,將糧食補貼與播種面積、糧食產量等要素掛鉤,加大對種糧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的補貼力度,讓種好糧者得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