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祖明遠

  “持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完善城市特別是縣城功能,增強綜合承載能力。”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段表述,令全國人大代表,北川羌族自治縣擂鼓鎮五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余紹容很受鼓舞。

  在余紹容看來,災后重建的北川新縣城兼具“顏值”與“內在”,其中很重要的是公共服務能力的布局——合理規劃了學校、醫療、養老等相關服務資源。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當前,四川的城鎮化處于加快推進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43.4%提高到2022年的58.4%,年均提高1.5個百分點,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如老城區市政設施老化、配套功能不完善等挑戰。

  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城鎮老舊小區等,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新型城鎮化內容,引發與會代表委員的熱議。瞄準城鎮化中的短板,多位住川全國政協委員向大會提交了聯名提案《關于加強城市(縣城)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強弱項的提案》,為城鎮化獻計獻策。

  做優“內在”,優化公共服務供給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完善城市特別是縣城功能,增強綜合承載能力,這說出了許多代表、委員的心聲。

  從空間分布看,四川城鎮人口向大城市和縣城“兩端”集聚態勢明顯,全省城鎮常住人口近4成居住在成都市、綿陽市、南充市、宜賓市、瀘州市城區,近3成人口居住在縣城(含縣級市城區)。這給城市特別是縣城的公共服務帶來壓力。

  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啟陽汽車集團董事長王麒十分關注社區養老。“社區是老年人與社會建立聯系的重要平臺, 以社區為載體的資源整合是實現健康管理的有效途徑。”王麒說。

  在她看來,不妨將15分鐘社區生活圈作為社區公共資源配置和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通過建設或改造城市日間照料中心和農村幸福院等設施,降低社會資本進入居家社區養老領域的經營成本。

  同樣關注公共服務,全國人大代表、內江市副市長張永將側重點放在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上。當前,一些基層衛生院面臨著設備不齊全、基礎設施落后的問題,同時存在人才留不住、服務能力下降的情況。

  據了解,內江市73家鄉鎮衛生院中只有幾個擁有CT設備,難以滿足基層群眾的就醫需求。因此,張永建議財政在專項資金分配上給予重點鄉鎮、次中心鄉鎮衛生院資金傾斜,用于基礎設施設備建設。

  針對人才選用問題,張永建議從省級層面推動建立鄉鎮衛生院“公益一類保障、公益二類管理”的運行機制,同時建議從省級層面明確鄉鎮衛生院自主設定招人用人條件,推行鄉鎮衛生院員額制管理,擴大用人自主權。“充分增強基層衛生機構對人才的吸引力,從而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張永說。

  扮靚“顏值”,提升城市宜居品質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城市更新、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也引起了代表委員們的關注。“人民群眾對城市生活的需求不斷提升,希望擁有更便捷高效的市政服務設施和更優美宜人的城鄉環境。”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宋秋說。

  在《關于加強城市(縣城)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強弱項的提案》中,宋秋與其他全國政協委員鎖定了幾個短板,例如污泥無害化處置問題、城鎮污水管網配套等。

  這既是在補齊市政服務能力短板,同時也作用于城市“顏值”,提升城市宜居指數。

  這一點得到了四川省城鄉建設研究院院長賈劉強的認同。在他看來,城市發展動力正由過去的單要素單向帶動,向產業、人口、城市環境同時發力轉換。“具體來說,產業要以創新升級為動力、人口要以活力聚集為動力、城市環境要以綠色宜居提質為動力。”賈劉強說。

  這也在一些城市的建設發展實踐中得到印證。

  不久前,綿陽市公布了第三輪“十佳十差”鎮街評比結果,這是綿陽市城鄉環境綜合提質三年行動中的一個具體舉措。通過開展季度評比,在全社會營造了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推動城鄉環境基本實現干干凈凈、清清爽爽。

  在全國人大代表、綿陽市市長李云看來,環境的改善,提升了城市宜居宜業水平,有力促進了人口和產業集聚。2022年,綿陽市引進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超過2萬名、百億級重大制造業項目7個,均創歷史新高。

  “我們將認真落實省委‘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戰略部署,堅持以城聚產、以產興城、產城一體、互動發展,加快建設宜居、韌性、智慧、綠色、人文城市,著力構建中心城區、縣城和小城鎮協調聯動的市域城鎮化體系,努力走出一條彰顯科技城特色的新型城鎮化之路。”李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