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吳浩

  “野生大熊貓將會在我們這片土地上,更加愜意地生活,更加健康地生長。”兩天前,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采訪活動上,來自四川的全國人大代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帶著一個新生大熊貓幼崽仿真模型,向中外記者講述了她與大熊貓的故事。

  作為國寶,大熊貓長期享受著“頂流”的待遇,而如何更好地保護大熊貓,也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重點之一。

  本次全國兩會,住川全國政協委員帶來的聯名提案中,一份《關于高質量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的提案》,獲得了10余位委員的簽名,大家形成共識: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對有效保護珍稀物種,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說探索:

  許多領域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近年來,四川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談及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委員們紛紛為四川的努力點贊。這份聯名提案中提到,四川片區特別是劃入面積最大、市域占比最高、山系涵蓋最全、“國禮”大熊貓數量最多的雅安市,推動實施“大熊貓國家公園園地共建先行區”,先行先試、大膽探索,有力地促進了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

  “期待能探索出更多‘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路徑,將大熊貓經濟發展得更好。”這樣的觀點,在委員們中形成共鳴。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恒和信律師事務所主任李正國在聯名提案上簽了字,他將目光聚焦在了體制機制上,“在規劃引領方面,我期待能有更加系統性的文件出臺。”李正國說,大熊貓國家公園面積很大,其中涉及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世界自然遺產地等多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地,“各種力量需要更好地整合起來。”李正國的觀點,得到委員們的認同。不少委員都表示,期待《大熊貓國家公園總體規劃》盡快出臺,“公園建設一定要強化配合,各省的規劃要強化系統性引領,跨省、跨市域的協調推進及專班工作機制可以盡快建立起來。”

  在委員們的期待中,“合力”成為關鍵詞。“政策如何更好配套,資金如何進一步集中,這些方面都值得我們政協委員不斷研究、建言獻策。”全國政協委員、尤尼泰稅務師事務所有限公司總裁藍逢輝說,自己更關注“退出補償政策標準”“對地方財政減收補助政策”“社會資本參與機制”等領域的進展,“只有形成了合力,工作的開展才更有效率。”藍逢輝還表示,希望能將更多專業技術人才引進來,讓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設獲得更多社會層面的關注。

  “我期待文旅融合度和資源轉化率不斷提高。”全國政協委員、中誠投建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郭代軍說,如何做足“熊貓文章”,如何將大熊貓文化資源轉化為大熊貓文化經濟,現階段都需要下大力氣去研究,“希望我們能盡快從研究階段進入探索實踐階段,將大熊貓資源優勢進一步發揮出來”。

  談建議:

  加快頂層設計,理順體制機制

  “建議從國家層面成立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領導小組,盡快出臺《大熊貓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并健全川陜甘三省協同交流機制,定期研究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制定規劃,加強與國、省相關部門對接指導,積極研究人才、建設、補償、保護、執法等相關配套政策,建立適應大熊貓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創新的體制機制。”

  在聯名提案的建議中,第一條就將目標聚焦在了“加快頂層設計,理順體制機制”上。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成都市工商聯主席俞建非常認同。他介紹,這份聯名提案還提出,建議國家層面盡快出臺統籌川陜甘三省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機構設置方案,理順管理機構設置和職能,盡快出臺公園內各類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一攬子”方案,實現“一塊保護地、一個隊伍管”。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長陳槐從事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工作,他提出應該在國家層面設立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專項資金,統籌林業、農業、文旅等相關項目資金,整合現有各類保護地項目資金,形成投入合力。“建議鼓勵基層創新‘政府引導、企業負責、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模式,引導公益組織、社會資本、愛心捐贈等形成資金合力。”

  “支持川陜甘相關縣(市、區)高標準規劃、差異化打造一批國家公園入口社區和特色小鎮,有序發展綠色產業,積極探索推進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實現保護與發展協同增效的機制體制,變‘貓進人退’為‘人貓共生(共融)’,實現其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共融。”圍繞如何高質量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委員們群策群力,貢獻了大量智慧,大家還提出了“支持三省結合公園建設特點,差異化打造特色之旅,精細化高品牌打造大熊貓溯源旅游線、科普環線、尋蹤旅游線和文旅示范廊道”等意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