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sinaimg.cn/sc/crawl/130/w550h380/20230313/ca41-2741554323225a6fd9178b71bf22c454.jpg)
自貢西秦會館
川觀新聞記者 吳曉鈴
3月12日,川渝鹽業遺產申遺專家咨詢會在遂寧市大英縣舉行。川觀新聞記者從會上獲悉,川渝兩地的鹽業遺產將攜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而申遺第一步,便是要積極爭取納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截至目前,四川的青城山-都江堰已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包括古蜀文明遺址在內的4項遺產則已納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川渝鹽業遺產“申遺”之路,會上成為業界和專家關注焦點。
歷史
小口深井鉆井技術誕生在四川
中國鹽鹵資源豐富,來自四川博物院的國家一級文物漢代制鹽畫像磚,就刻下了漢代四川鹽業生產的畫面。千百年來,川渝鹽業生產不僅擁有一套完整的開鑿技術體系,更在兩地留下了豐富的制鹽遺址遺跡。其中,人類發明最早小口徑深井鉆井技術,便是北宋年間誕生在四川的卓筒井。
![](http://n.sinaimg.cn/sc/crawl/163/w550h413/20230313/aec6-09a37a71f210161116a555ee0e9668cd.jpg)
大英卓筒井遺址曬鹽場。吳曉鈴 攝
卓筒井不僅為四川鹽業生產的發展開辟道路,還首開西方繩式頓鉆鉆井技術的先河,揭開了人類向地下深處探尋寶藏的序幕,是世界科學技術史上的一次偉大創舉。英國學者李約瑟曾表示:“今天在勘探油田時所用的這種鉆深井或鉆孔的技術,肯定是中國人發明的……在古代的四川,已經利用從鉆孔中冒出的天然氣來蒸發從鹽井匯中抽出的或從別處流出的鹽水。”
而享有“千年鹽都”美譽的自貢,則有近兩千年井鹽生產歷史。在近代,自貢鹽業還經歷了太平天國時期的“川鹽濟楚”及抗戰時期的“增產趕運”,不僅滿足了軍需民用,造福了八方百姓,更擔負起了民族救亡的歷史使命。
![](http://n.sinaimg.cn/sc/crawl/163/w550h413/20230313/cb70-1b0e7a314c10fbc7621e572b6ac37f6e.jpg)
大英卓筒井遺址灶房。吳曉鈴 攝
現狀
川渝兩地鹽業遺產十分豐富
川渝鹽業開采延續成百上千年,留存下大量的制鹽遺址遺跡。據初步統計,重慶地區尚存與鹽業歷史文化直接相關的不可移動文物100余處,四川自貢、大英等地留下的鹽業遺產更是十分豐厚。
![](http://n.sinaimg.cn/sc/crawl/163/w550h413/20230313/9111-0258d7baaa39b798ba1821d14e14ad8e.jpg)
自貢艾葉古鎮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自貢鹽業不可移動文物主要有鹽業生產、運輸、管理遺址及鹽商寨堡、宅邸等。在井鹽生產技藝遺址方面,現保存有燊海井、東源井等井鹽作坊遺址和天車等;在井鹽運輸遺址方面,有貢井老街鹽道、艾葉灘碼頭、仙市古鎮鹽碼頭等;在鹽業管理遺址方面,則是有西秦會館為代表的大量會館。此外,還有三多寨等鹽商寨堡群以及玉川公祠等鹽商宅邸。迄今為止,這些遺址遺跡不少仍在活化利用。鹽幫會館西秦會館建成為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燊海井修復后對外開放,活態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的頓鉆、竹筧輸鹵和傳統熬鹽等技藝;大安鹽廠近現代制鹽工業遺址如今已是老鹽場1957文創基地……
在大英縣的鹽業遺產調查中,已找到18口灶和245眼井,并為鹽井、灶房遺址等設置保護標志,安裝界樁、標志碑100余塊。卓筒井的大順灶已經進行修繕工程,恢復了周邊老井活態傳承,重現了筒車、曬鹽架、曬壩舊貌。
如何申報?
強化基礎工作 突出自身特色
在世界文化遺產中,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鹽業遺產并不少見。迄今為止,已有波蘭維利奇卡鹽礦、秘魯馬拉斯鹽田以及奧地利哈爾施塔特鹽礦被納入了世界文化遺產。此外,還有7個國家的鹽業遺產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川渝鹽業遺產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究竟優勢幾何?
![](http://n.sinaimg.cn/sc/crawl/163/w550h413/20230313/9f44-2fbbed070377544d1db4f49334d3f4b4.jpg)
專家咨詢會現場。 吳曉鈴攝
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副理事長柴曉明認為,川渝鹽業遺產類型珍稀獨特、內涵特別豐富,“不僅鹽、氣、鹵同采,在鹽業生產遺存外還擁有碼頭、會館、街道等豐富的遺存。”他對自貢井鹽生產迄今仍在活態傳承印象十分深刻,認為這在申報中是非常重要的優勢。四川大學教授李水城也認為,即使放眼世界,川渝兩地的鹽業遺產也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小口深井的出現是重要的科技發明,在世界鹽業史上都有獨特而突出的地位,而這種沖擊鉆技術在國際上也非常有影響力。”在北京大學教授孫華看來,川渝鹽業遺留的景觀非常好,體現了人類對資源的利用,基本構建起了川渝鹽業的發展史。
專家們也就川渝鹽業遺產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出了建議。
孫華和李水城等專家認為,川渝鹽業遺產申遺,應該重點突出小口井、沖擊鉆、氣鹵同采的開采技術和特點,突出在世界科技史上的貢獻。復旦大學教授杜曉帆認為在關注物質文化遺產之外,對相關的非遺也應該加大收集打撈力度,比如自貢鹽幫菜以及和民眾精神文化相關的民俗、節慶等都可以提升遺產的價值。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白九江、四川省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原會長朱小南等專家則建議從文化景觀的角度進行申遺,并展開以考古為支撐的系列技術研究。
![](http://n.sinaimg.cn/sc/crawl/483/w550h733/20230313/f455-fdf8f2bf55575162fb37e6732fb84b84.jpg)
自貢東源井古鹽場
咨詢會上,專家還針對川渝鹽業遺產申遺形成了共同意見——
一是川渝鹽業遺產資源豐富,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對于反映古代經濟社會科學技術發展、豐富世界文化遺產類型有重要意義,符合世界遺產價值評估相關標準,具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是要深入開展川渝鹽業遺產考古研究,對相關遺存進行考古專項調查,選取重點和典型遺存進行考古發掘,理清川渝鹽業遺產分布和歷史發展脈絡,提煉出具有世界意義的突出普遍價值。
三是要按照世界遺產保護的標準和要求,加大遺產保護力度,加強法治建設,編制保護管理規劃,實施文物保護項目等,確保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四是要以學術研究為支撐,結合最新國際前沿研究成果和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新要求,做好世界范圍內相關遺產案例的對比分析,對申遺文本進一步優化完善。
五是申遺工作是一項是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各遺產地要落實申遺工作主體責任,設立鹽業遺產保護管理專門機構,切實保障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力爭將川渝鹽業遺產納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由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提供)
相關鏈接>>>
中國擁有世界遺產56項,數量居世界第2 (意大利58項,數量居世界第1 ),其中文化遺產38項、自然遺產14項、文化和自然遺產4項。四川擁有世界遺產5項,其中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3項、文化和自然遺產1項。2012年,國家文物局將45項遺產納入更新后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其中四川有4項,包括:中國白酒老作坊(成都水井街酒坊、瀘州老窖作坊群、古藺縣郎酒老作坊、劍南春酒坊及遺址、宜賓五糧液老作坊、紅樓夢糟房頭老作坊、射洪縣泰安作坊);古蜀文明遺址(金沙遺址、三星堆遺址);藏羌碉樓與村寨;蜀道(金牛道廣元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