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鵬 川觀新聞記者 蘭珍

  3月13日早上8時,“甘洛南危石整治工區”工人李貴科與3位同事一起,對新成昆鐵路麻曲隧道上方的孤石危巖進行全面摸排。“走懸崖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站在山間,李貴科與同事們從懸崖邊緩緩爬下,穩穩地趴伏在覆蓋著整座山體的防護網上,仔細觀察四周,不放過任何一塊可疑的危石。這是“甘洛南危石整治工區”成立以來首次開展孤石危巖全覆蓋摸排工作。

  新老工人協作攀援麻曲隧道,對主動防護網進行摸排檢查。馬志鵬/攝

  3月10日,新成昆鐵路全線第一個危石工區“甘洛南危石整治工區”正式成立。這是成都鐵路局集團西昌工電段依托老成昆鐵路的第一支孤石危巖整治隊,組建的新危石整治工區。其中,3名已退休、早年從事危石排危工作的老工人也積極響應號召加入了新工區,教導帶領青年職工學習老經驗、探索新方法,監看新成昆鐵路沿線最險峻的燕崗至喜德西區間218公里、52個山頭、25個高仰坡的孤石危巖,為來往列車保駕護航。

  返聘老師傅 工作教學兩手抓

  列車在山間飛馳,山上的孤危活石極易掉落到鐵路線上,危及行車安全。每隔一段時間,危石整治工區工人需要攀上懸崖峭壁,檢查搜尋松動的孤危活石、清除障礙。這些給大山做“體檢”的“危石工”也被稱為“掃山人”。

  諶發付、黃明華、劉榮華是危石整治工區的老師傅,曾在老成昆鐵路金口河危石整治工區和白果危石整治工區治山數十年,是“掃山”的一把好手。如今,3名退休的老師傅被返聘,帶著豐富的經驗在新工區繼續工作。

  老師傅劉榮華正在檢查主動防護網。馬志鵬/攝

  “大渡河流經的金口河大峽谷,鐵路兩側的懸崖最高達600米,隨便一塊石頭落下都像炮彈一樣,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把石頭看牢,確保下方鐵路安然無恙。”為做好工作,諶發付等老師傅攀懸崖、走峭壁,關注、治理山上的每一塊孤石危巖,“四字搜山訣”“十二字治山法”“六字管理法”等作業法在數十年摸索中成型并不斷完善,成為治山的訣竅。

  “新成昆鐵路一路穿山過橋的同時,給沿線孤石危巖整治帶來極大挑戰,而‘甘洛南危石整治工區’正管轄著全線最險的區段。”諶發付說,“我們的經驗在這里有用。”以返聘職工的身份一邊參與日常工作,一邊教導青年職工,3位老師傅不遺余力。

  今年26歲的李貴科,踏實肯干,是老師傅重點培養的徒弟,目前已全程參與新成昆鐵路冕米段、峨冕段橋路專業設備的檢查整治工作。跟師傅掃山,他獲益匪淺,“每天都有學不完的內容。”

  實踐里上課 老經驗加上新辦法

  李貴科學習,沒有教室、沒有書本,都是在山間坡道中進行;師傅們上課,沒有板書、沒有備課,都是十年間翻山越嶺的經驗,在工作和實踐中直接教學。

  首次開展孤石危巖全覆蓋摸排工作,李貴科要學習的內容很多。“爬山時少喝水避免大量出汗,下山就不容易腿軟腳軟”“爬主動網要抓緊把牢”“身體向山體傾斜”……老師傅你一言我一語向李貴科傳授經驗。一群人一邊交流,一邊眼看手試搜尋危石。該處隧道上方的防護工程基本覆蓋了整面山體,最底下是錨桿加固,面上混凝土澆筑,再上面則是一密一疏兩層防護網。“排查要把每一塊防護網檢查到位。”爬至防護網邊緣時,黃明華趕忙招呼李貴科,一同把一塊緊挨著防護網的小臂長的石頭搬至另一邊平坦處,“這樣的石頭雖然不在防護網范圍,但隱患不能忽視,每一塊石頭必須妥善放置。”

  新老工人協作攀援麻曲隧道,對主動防護網進行摸排檢查。馬志鵬/攝

  懸崖二分之一處的坡度已近75度,繼續攀爬不安全,李貴科回到山路,從挎包中取出無人機,“嗡”的一聲向懸崖下放飛出去。黃明華湊近,仔細觀看無人機屏幕,不時輕聲提醒留意觀察死角,兩人僅用十多分鐘便完成對整個崖壁下方的觀測。一旁的其他老師傅看著熟練操作無人機的徒弟羨慕不已,感慨如今“機械真方便”。據悉,新成昆鐵路每個橋路車間皆裝配了無人機,在危石工區更是標準配置,人力不方便前往的危險區,無人機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協助解決。“老經驗加上新辦法,這就是新成昆鐵路的便捷。”黃明華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