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侯沖 曹凘源

  德陽以工業聞名,但農業也是這座城市的閃亮“標簽”。

  1978年,德陽廣漢金魚公社曾在中國農村改革歷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同在廣漢,三星堆考古遺址數千年前的水稻種子,裹在厚厚土層里,訴說關于糧食的夢想。如今,在這片土地上,風吹麥浪,仿佛在說一句響當當的誓言:建天府糧倉,看四川德陽。

德陽廣漢市三星堆元素稻田畫。(德陽市委宣傳部供圖)德陽廣漢市三星堆元素稻田畫。(德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新的歷史在不斷書寫——廣漢市錦花村,百畝規模小麥畝產去年破600公斤,系西南地區首次;去年底,四川智能農機裝備領域唯一一家制造業創新中心落戶德陽經開區;中江縣2022年糧食產量80.3萬噸,連續16年成為“全省產糧第一大縣”。

德陽中江縣現代農業糧食生產示范基地。(德陽市委宣傳部供圖)德陽中江縣現代農業糧食生產示范基地。(德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牢記囑托,位于“天府糧倉”核心區的德陽始終把糧食生產作為頭等大事,定“糧”策、建“糧”田、謀“糧”技,為四川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邁進不斷貢獻力量。

  定“糧”策

  出臺“天府糧倉”實施意見,明確創建30個糧油現代農業園區

  正值小麥孕穗期,什邡市種糧大戶王小波奔波在麥田,指導農戶防治白粉病和蚜蟲。他流轉2600畝土地稻麥輪作,一年賣糧100多萬元。“買農機有補貼、政府投錢改造大田,種糧不得虧!”

  多種糧、種好糧,是王小波的心聲,更是德陽全市共識。

  這里種糧有歷史。德陽地處都江堰自流灌溉區,農業生產條件優越,農耕文化歷史悠久。考古證實,3000多年前生活于此的古蜀先民已在食用大米。

  這里種糧有優勢。德陽小麥和油菜籽單產、農機化率等指標穩居全省前列,擁有全省首個國家級糧油產業園,具備較為雄厚的農業科技裝備創新實力。

  這里種糧有機遇。隨著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成都平原“天府糧倉”核心區等部署深入實施,德陽在資源稟賦、地理區位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凸顯。

  也有隱憂。德陽人口總數排全省第8位,而耕地面積排全省倒數第5位,抓糧食生產謀時更要謀勢,須臾不可放松。

  順“糧”辰,落實建“天府糧倉“要求。去年,在德陽市委九屆五次全會上,鄉村振興被確立全市發展“五大戰略”之一,提出實施“天府糧倉”建設等“五大工程”。

  定“糧”策,農業園區成為重要抓手。德陽出臺“天府糧倉”實施意見,明確3到5年內,創建糧油現代農業園區30個,建成高標準農田313萬畝以上,支撐糧食產能達到210萬噸。

  “今年是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也是我們奮進‘重返前三’目標的起步之年,抓好‘三農’工作意義重大。”德陽市委主要負責人介紹,今年糧食生產的目標是播面472萬畝、總產量穩定在202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