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王若曄
3月20日,省政府新聞辦在成都舉行“城鄉融合”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三場“發揮縣域聯動城鄉經濟的重要作用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把縣域打造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的橋頭堡,四川將全力培育縣域優勢特色產業,大力增強縣城輻射帶動能力,聚力推進小城鎮差異化發展。
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增強,具體體現在哪里?
縣域一頭連著城、一頭帶著鄉,是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川有183個縣(市、區),數量居全國首位。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堅持分類指導、精準施策,突出產業強縣,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西昌、簡陽、彭州、射洪先后躋身全國百強縣,2022年13個區入圍全國百強區,入圍總數居全國第四、西部第一。此外,還有37個縣(市)入圍中國西部百強縣、入圍總數蟬聯西部第一,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具體來看,良好基礎主要體現在縣域優勢特色產業不斷壯大、縣域公共資源配置更加均衡、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三個方面?!笔“l展改革委總規劃師韓斌介紹。
從縣域優勢特色產業看,縣域工業經濟加快發展,52個縣(市、區)工業增加值超過100億元,近三分之一的縣域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平臺能級不斷提升,成功創建國家級園區15個、累計認定省星級園區107個。農旅融合、文旅融合發展深入推進,累計命名39個天府旅游名縣。
從縣域公共資源配置看,農村公路總里程達35.7萬公里、居全國第一,基本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行政村覆蓋率達98%,實現村村通4G和光纖。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183個縣(市、區)全部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基本實現“縣有文化館、鎮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廣場”。
從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看,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從2012年到2022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300元增加到4320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7000元增加到18600多元,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轉移凈收入增幅均明顯超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90:1降至2.32:1。
打造城鄉融合發展橋頭堡,四川怎么干?
韓斌介紹,把縣域打造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的橋頭堡,接下來四川將重點干三件事:
一是全力培育縣域優勢特色產業,夯實城鄉融合發展關鍵支撐。深化縣域百億主導產業培育行動,持續推進服務業百強縣建設,發展一業獨大主導產業,打造“千百十億”縣域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提升產業發展平臺能級,支持縣域開發區(園區)提檔升級、創新發展,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實施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排頭兵”工程,打造高品質、有口碑的“川字號”農業品牌。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推動種養加結合,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培育壯大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業態,引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二是大力增強縣城輻射帶動能力,促進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實施縣城補短板強弱項工程和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五大行動”,深化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啟動省級試點,高標準建設成都西部片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開展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試點。推進縣城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加強鄉村路網與交通主骨架高效銜接,開展縣域商業建設行動,建立健全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投建運管機制。推進縣城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實施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建設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探索開展縣鄉村公共服務一體化示范建設,促進縣域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更加均衡高效。
三是聚力推進小城鎮差異化發展,發揮鄉鎮聯城帶村節點作用。以片區為單元編制實施鄉村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布局道路、水利、環保、商貿、消防、警務等設施。培育發展省級百強中心鎮,培育更多全國經濟強鎮,支持有條件的鎮發展成為縣域副中心。依托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支持大城市周邊小城鎮對接城市需求、服務城市發展,借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和多元鄉村經濟,協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逐步發展成為功能明確、協作配套的衛星鎮;支持具有區位優勢或獨特資源的小城鎮因地制宜發展支柱產業和特色經濟,增強產業支撐力,承接農村人口就近就地轉移,發展成為先進制造、商貿物流、文化旅游、現代農業等專業功能鎮;支持距離城市較遠的小城鎮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培育發展適宜產業,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擴大就業容量,發展成為服務鄉村、帶動周邊的綜合功能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