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田程晨 文/圖
“成都市決定于2023年3月6日零時啟動臭氧重污染天氣黃色預警……”3月5日,預警啟動的前一天,成都發出了重污染天氣預警信息,通過采取應急管控措施,成都市搶回一個優良天——3月6日,成都市臭氧日最大8小時濃度為120微克/立方米,當日空氣質量狀況為良。如此精準高效的預警,背后依靠的正是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目前,圍繞水、氣、土、生態、污染源等要素,四川已建成監測點位2.8萬余個,實現了地級、縣級城市和主要干支流監測點位全覆蓋,要素基本完整,生態環境監測真正實現“耳聰目明”。
如何監測?
記者探訪超級站,空氣“體檢醫生”查清大氣“病因”
在成都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六樓的超級站大氣科研重點實驗室內,一個大屏幕躍然眼前,屏幕上無機元素、碳組分、VOCs組分等海量監測數據在這里纖毫畢現。這些監測數據均來自于實驗室內晝夜不停的監測儀器和持續運算的高性能計算機。
“這就是大氣顆粒物及光化學組分站,也就是我們專業平時所說的超級站。”成都市環科院工程師羅伊娜告訴記者。跟隨羅伊娜的腳步,在實驗室的樓頂,記者見到了監測儀器的采樣管。羅伊娜介紹,采樣管會像針管采血一樣對空氣進行采樣,采樣成功后,再通過管道輸送到監測儀器進行分析。“這些采樣監測設備全年無休,不僅能實現環境空氣常規6參數的實時監測,還能實現包括揮發性有機物等150余項大氣污染物指標的監測和解析。”羅伊娜說。
實驗室內,記者還發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不少監測指標被分時段或以曲線或以圖像的形式進行了詳細記錄。這些圖像與曲線,對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有什么幫助?
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雷毅給出了答案:這些顏色各異的曲線、圖像,其實暗藏著大氣污染物變化的各種“苗頭”,大氣污染的成因可從中解讀,這也是超級站和常規自動監測站的不同。雷毅介紹,超級站可以捕獲更多更小的污染因子,這其中包括150余種指標,通過為大氣“抽血化驗”,將大氣污染的“病因”查清楚,從而“對癥下藥”,實現精細化管控。
沒有監測數據的有力支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地基”就不穩,超級站只是四川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的一個縮影。記者了解到,圍繞水、氣、土、生態、污染源等要素,四川已建成監測點位2.8萬余個。其中,環境質量監測點位近2.5萬個,生態質量監測點位100余個,污染源監測點位3000余個。基本完成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3年目標任務,實現了市縣城市、主要干支流監測點位全覆蓋,要素基本完整。
效果如何?
四個轉變,讓生態環境監測更智能更高效
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的建設,讓生態環境監測更智能、更高效。
“首先就是人工到自動的轉變。”生態環境廳監測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多年建設,我省自動站由296個增加至2634個,比2015年增加了近8倍,基本實現全省市縣城市環境空氣、地表水水質自動站全覆蓋。以污染源監控為例,在11個市開展第一二批污染源在線監測監控體系試點建設,實現了新型化監控手段“用電監控”的零突破,“通過遠程查詢企業用電量,即可得知企業的污染治理設施是否正常運行,監控觸角進一步延伸。”該負責人說。
同時,實現從粗放到精準的轉變。“目前環境監測方式一改以往較為粗放,頻次低、指標少、手段單一的情況。”該負責人介紹,環境空氣質量方面,縣級城市從“十三五”初每月監測5天、每天監測4次、每次監測3個指標,到現在實現了每小時監測1次,每次監測6個指標;水環境質量方面,從“十三五”初每月監測1次,到現在每天監測6次,實現了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9項全監測全分析,讓老百姓喝上了干凈水、放心水;在測管協同方面,還利用雷達走航車、無人機等高技術手段,開展污染物移動走航,精準繪出“污染地圖軌跡”,快速精準鎖定污染源,讓環境執法有的放矢。
另有從分散封閉到集成聯動的轉變。記者了解到,目前生態環境部門與氣象等部門實現了協同聯動,建立了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共享機制,逐步實現環境質量、污染源、生態質量監測等數據有效集成和互聯互享,對生態環境質量狀況評價更客觀,對發展趨勢的預測更準確。僅2022年,生態環境部門就與氣象部門會商23次,發布重污染預警15次。
此外,還有現狀監測到全面預測預警的轉變。生態環境廳監測處相關負責人透露,“十三五”初全省水質預報能力尚處于空白,經過五年的建設,現在可預警預報重點流域斷面未來3天精細化和未來7天趨勢性水質預報,“有效預防和控制水污染突發事件,最大限度地減少可能造成的損失。”該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