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上午,人工繁育的長江鱘在野外水域被監測到排卵3月21日上午,人工繁育的長江鱘在野外水域被監測到排卵

  澎湃新聞記者 廖艷

  近日,長江鱘“時隔23年在長江天然水域首次實現自然產卵”的消息備受關注。

  3月27日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向澎湃新聞 (www.thepaper.cn)表示,“自然產卵”這一說法并不正確,該項實驗仍是利用人工養殖的魚,在實驗條件下實現了未打激素的自主繁殖。“是人工干預下的產卵。”危起偉說,這項實驗技術目前比較成熟,在歐美和中國,中小個體的鱘魚都有比較多的先例。

  危起偉解釋,自然產卵或自然繁殖是指魚類自然種群性成熟親魚在自然條件下的交配和受精過程,在沒有人工干預情況下的,稱為自然繁殖。此前,長江鱘被宣布野外滅絕正是因為長江鱘自然繁殖活動停止,自然種群已無法自我維持。

  危起偉提到,2018年,農業農村部頒布了《長江鱘拯救行動計劃(2018 2035)》后,他們研究所開始在宜賓江段放流親魚,想讓人工養殖的魚在自然條件下產卵,但至今未監測到自然繁殖。

  危起偉稱,他們所放流的長江鱘達到性成熟的魚有600多條,目前他們也在尋找長江鱘不能自然繁殖的原因,他推測或許與被放流的性成熟長江鱘親魚密度不足、人工養殖的親魚對天然河道的適應性問題,以及向家壩下游水文條件等有關。

  有媒體此前報道,3月中旬,在四川宜賓市江安縣開展的“長江鱘野化繁殖實驗”中,此前被宣布“野外滅絕”的長江鱘,時隔23年后在天然水域首次實現自然產卵,并在同一環境下,成功孵化出首批長江鱘幼苗,跨出了恢復野外種群極為關鍵的一步。

  報道稱,科研人員將20尾雌雄成體長江鱘,放入空間大小為45立方米的人工產卵巢內,通過精準調控水流速度、模擬產卵河床環境,引導長江鱘在天然水域自然產卵。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杜浩表示,此次實驗是從多年來的室內仿生態繁殖,成功走向野外自發交配產卵繁殖,為長江鱘實現自然繁殖、恢復重建野外種群帶來了新的希望。

  公開資料顯示,長江鱘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000年以來,長江鱘自然繁殖停止;2022年7月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宣布長江鱘野外種群滅絕。

  澎湃新聞注意到,2023年2月1日,許蘭馨、周亮、危起偉在發表的文章《長江鱘類資源現狀及保護》中提到,2000年以后未見長江鱘野生仔魚,且至今未監測到其自然繁殖活動發生,推測其停止了自然繁殖。

  前述文章稱,2018年以后放流的稚魚生長情況很好,其中放流的772尾性成熟或近性成熟長江鱘,超聲波監測顯示,主要滯留在向家壩下游至宜賓岷江三江口,位于安邊長江鱘歷史產卵場范圍內,通過2019—2022年每年3月—5月實施食卵魚解剖、江底采卵和水下視頻等監測手段,均未監測到自然繁殖。放流長江鱘還未形成自然繁殖的原因復雜,推測可能與被放流的性成熟長江鱘親魚密度不足、生態適應性等有關,也與向家壩下游近壩區 (安邊即長江鱘歷史重要產卵場江段) 水文變化過大有關,此外清水下泄和水文周年節律和日節律變化較大等對長江鱘性腺發育、洄游、棲息和繁殖交配等造成的影響尚需研究。

  “總體而言,通過長江十年禁捕,并開展持續性放流,并開展金沙江下游梯級電站的生態調度,在宜賓至合江江段,以及赤水河干流的長江鱘在2030年之前有望實現自然繁殖和自然種群重建。”前述文章寫道。

  3月27日,危起偉表示,他期待人工放流的幼魚數量較多,適應性更強,經過幾年后達到性成熟,在長江十年禁捕的利好窗口期,長江鱘的自然繁殖得以重建,自然種群得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