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周海波 薛維睿 雅安觀察 黃剛 李雅梅
青山蒼翠,草木扶疏。午后,蘆山縣龍門鎮龍門山莊熱鬧不已,在偌大的庭前院壩,老板娘駱大芬送走兩輛旅行大巴。“這批旅游團有75人,下午還有一批中老年團要來。”駱大芬告訴記者,今年開春后,生意愈發好了起來,龍門山莊每天迎來送往,“3月接待了15批旅行團,收入大概有14萬左右。”
龍門鎮是“4·20”蘆山強烈地震震中。地震發生后,駱大芬和丈夫徐全意放棄了編織廠生意,在政府的號召下重建家園、發展旅游。龍門山莊在2014年開業,剛開始只有餐飲,后來又建起了民宿,“災后重建轉眼10年,一步步摸索發展到今天。”
駱大芬是當地群眾積極踐行重建新路、廣泛參與家鄉建設的一個代表。十年間,蘆山凝心聚力,砥礪奮進,按“中央統籌指導、地方作為主體、災區群眾廣泛參與”的重建思路,完成“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體跨越、七年同步小康”重建任務,實現了日新月異的城鄉面貌之變、跨越發展的縣域經濟之變、感恩奮進的精神面貌之變。
邁步新征程,蘆山牢記“繼續發力,更好發展”的殷切囑托,重建新路再出發。
新景
農旅融合構建振興圖景
穿過龍門山莊寬闊院壩,兩幢仿古樓房相對而立。“住宿可容納100多人,餐廳可以接待200多人。”駱大芬說,因為地勢寬敞,村里還常常在這里辦壩壩宴,組織一些文藝活動。上個月,龍門鎮民俗文化節舉行,龍門山莊熱熱鬧鬧搞了一場鄉村振興文藝展演。
趁著下午的旅行團還沒來,駱大芬叫來了做新媒體博主的侄子,商量做一些短視頻發到網上。“我們這里‘顏值高’,肯定能火。”在駱大芬看來,十年變遷,如今龍門山好、水好,基礎設施也越來越完善,旅游產業發展還有更好的前景。
不遠處,李二哥烤魚店生意紅火,一份份熱騰騰的紙包魚端上餐桌。過去,李二哥夫妻倆都是貨車司機,地震發生后,在政府的號召下開起了這家農家樂。
“游客越來越多,生意也越來越紅火了。”從災難走向新生、從恢復重建走向發展振興,李二哥見證了龍門的蛻變,“現在每天可以賣40條烤魚,一個月收入有4、5萬。”
轉眼十年,換了人間。鳥瞰如今的龍門,碧水青山掩映著稻田和農屋,“重建新路發源地”7個大字在農田里格外醒目。依托龍門古鎮旅游景區,村民們開起農家樂,發展特色產業,將當地的農特產品通過電商平臺賣到全國各地,過上了紅紅火火的日子。2022年,全鎮實現旅游收入8600萬元。
龍門鎮的發展振興還在繼續。龍門鎮黨委書記茍發靈介紹,當前,魚躍龍門、龍興之野等龍門古鎮4A級景區提質升級項目還在加速推進,規劃建設文旅農旅融合發展為特色的文旅產業核心區,擦亮震中鄉村振興新名片。
![龍門古鎮4A級景區提質升級項目。黃剛 攝](https://n.sinaimg.cn/sc/transform/116/w550h366/20230419/506c-9aceff1065ef8646b7a6776147fa1731.jpg)
在青龍場村感恩廣場,“永遠跟黨走”的碑石如同精神地標,鼓舞著蘆山群眾感恩奮進,見證了蘆山十年振興跨越。從震后廢墟到美麗新村,從百廢待興到產業繁榮,一個個“鎮村一體、產村相融、農旅融合”的村鎮蛻變重生,群眾真正實現了“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幸福生活。
十年間,蘆山以災后恢復重建為契機,變恢復重建為發展再建,實現了“災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家園變果園”的目標,通過核心景區帶動周圍發展,全縣目前已有222家鄉村旅游經營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