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小平 (圖片由達州市達川區農業農村局提供)
谷雨時節,谷得雨而生,稻,遇水而長。
在達州市達川區大樹鎮草新社區,達州市達川區好味稻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機育秧苗基地內,200多畝秧苗長勢正好。
“目前,全區水稻已完成育秧可栽面積50萬畝,玉米播種育苗已完成28萬余畝,高粱播種育苗達2.8萬畝,預計月底前可完成水稻育秧可栽面積56萬余畝、玉米31萬余畝、高粱4萬畝等,大春糧食作物的播栽進展順利。”達川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王明說。
達州是全省產糧大市,2022年該市糧食產量達319.6萬噸,成功摘取全省糧食產量“十連冠”。達川區是達州以農業農村為主的市轄區,也是全省農業大區和全國產糧產油大區、生豬調出大區、蔬菜產業重點區、農產品質量安全區,4次榮獲全省糧食生產“豐收杯”。
近年來,達川區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結合全區實際,不斷推動良田、良種、良法、良制與良機的深度融合,提升糧食產能、保障糧食安全,2022年實現了糧食年產量達53.7萬噸,有力支撐了達州糧食持續高產穩產,為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積極貢獻力量。
建良田 夯實穩產基礎
4月18日,達川區萬家鎮迎風村,種糧大戶王正宣正指揮插秧機機手進行秧苗移栽,一會兒工夫,將近一畝的田塊就全部移栽完畢。
“我們這一帶屬于淺丘,地勢相對平坦,但過去田塊比較零散,不僅路不通,溝渠也沒有完全連通,無法開展機械作業。”王正宣指著眼前一大片田成方、路成網、溝相通、渠相連的高標準農田說,現在都是高標準農田,沒有了小地塊限制,大中型農機農具就能開進來了,耕、種、管、收全部都實現機械作業,省時又省力。
好田才能產好糧。近年來,達川區通過“整村整鄉推進、集中連片打造”方式,扎實推進區域內田型改造,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宜機作業、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23.62萬畝,入選全省“高標準農田整區域推進示范縣”名單。
與此同時,達川區提速推進鄉村水務試點縣建設,加快實施包括2座中型水庫、3座小型水庫、3個“萬噸萬人”水廠的67個重點水利項目,農田灌溉保證率達90%以上,入選“全國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縣”名單。
為了補齊部分山區主干道建設的短板,達川區深入推進“交通建設三年大會戰”,投資超30億元開工建設達(州)石(橋)快速通道,新(改、擴)建縣鄉道139.6公里、通村通組路198.8公里。道路基礎設施的提檔升級,不僅解決了村民的出行需求,還切實帶動了農業產業發展。
南岳、大樹、萬家三個鄉鎮地處達川區南部片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和,適宜糧油作物生長,有著“川東糧倉”之稱。
從2021年開始,達川區抓住高標準農田建設整區推進契機,在其核心區的10個村(社區)91個村規劃建設10萬畝高標準農田。同時,配套建設生豬養殖場16家、肉牛養殖場4家,實現種養循環全覆蓋,引進市級龍頭企業達州市新綠糧油有限公司,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眉山市好味稻水稻專業合作社和兩家省級家庭農場,流轉土地進行糧食規模化生產。
“建良田,夯實穩產基礎。全區上下將全力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奮力建設川東地區糧食產業新高地。”達川區農業農村局局長潘剛說。
推良機 實現“農忙不忙”
達川區地處川東平行嶺谷區、盆中丘陵區、盆周低山區連接地帶,區域內既有適合機械化耕種的淺丘,也有難以實現機械化的高海拔山區。
當地有著濃厚的農耕傳統,但種糧農民普遍年齡偏大,加上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等多種因素,糧油生產機械化率較低。
近年來,隨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達川區通過創新農機服務模式,引進和培育市場主體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31家,為周邊農戶提供機械化作業、機具維修保養、育秧育苗、綜合農事等多元化服務,推動了糧油作物生產,耕作、播種、病蟲害防治、收獲、烘干等環節實現全流程機械化。目前,達川區正在建設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產業園,切實化解丘陵山區無良機可用、無人耕種的問題。
達州市霄宇農業機械服務專業合作社是達川區的種糧大戶,其擁有大型拖拉機12臺、步進式插秧機8臺,還配備有無人機和日烘干能力45噸的烘干房。今年,該專合社在達川區趙家鎮勝利、龍洞壩、蘆山村和碑高社區流轉800多畝農田種植優質水稻。開春以來,在“種好自家田”的同時,該專合社也積極為周邊村民開展農事服務。
“一臺拖拉機平均一天能耕種20畝,一臺插秧機一天就能完成40畝田的秧苗移栽。”該專合社負責人馮余說,農業生產要搶抓時令,晚幾天就可能耽誤農時,現在全流程機械化操作,不僅“農忙不忙”,還大幅降低了種糧成本。
定良制 激發種糧熱情
農民是糧食生產的主體,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對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達川區是全省人口大區,同時也是勞務輸出大區,農業人口占比高達80%,常年有近20萬人在外務工。
“要讓農民愿意種糧,首先要思考如何讓農民從種糧中受益。”如何提升農民種糧積極性?達川區創新成立農業發展公司,通過將部分在“兩項改革”中撤并的閑置國有資產打包并入公司,統籌整合各級涉農資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吸引和撬動社會資本參與農業產業項目建設,彌補農業產業發展資金缺口,解決農業產業項目資金投入難題。
同時,達川區還積極推行“農業發展公司+新型經營主體+村集體+農戶”聯農帶農發展模式,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深度鏈接村集體和農戶,讓農戶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受益。
達川區米城鄉歷史上曾出產過貢米,“米城貢米”因而得名。作為一種本地高山大米,米城貢米因米質優良、光澤油亮,米飯滋和糯實、清香可口等特點,頗受消費者青睞。但過去由于品牌保護不力,當地出產的優質大米價格偏低,影響農民種糧的收益。
2021年3月,達川區農業發展公司籌措資金,推進米城貢米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并同步引進業主,動員村民回鄉種植水稻。
如何用好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米城貢米”這塊金字招牌?當地在大力推廣綠色種植提升品質的基礎上,加大市場營銷力度,開展“我在米城有畝田”認領認種活動,使米城貢米重新受到市場認可,讓當地村民通過種水稻實現了增收。
“以前種田收益低,現在農業發展公司參與進來,一畝田可以掙2000多元,一年種10來畝,再搞點副業,比在外面打工強!”從打工地深圳返回家鄉,米城鄉吳家營村村民吳世成開啟了新的創業之路。
種糧掙錢,村民們的積極性提了上來。目前,當地已發展優質高山水稻超過5000畝。
“‘農業發展公司+新型經營主體+村集體+農戶’這一模式的深入實施,正推動達川農業產業快速發展,為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證。”達川區農業發展公司董事長羅光林說。以一系列創新舉措推動農民增收,達川區連續4年被評為“全省農民增收工作先進縣(市、區)”。
用良法 推動節本增效
“水稻淹水直播的好處有很多,歸納起來,就是‘三省、三少、三增加’。”連日來,達州市達川區鉅廣家庭農場負責人趙勇每天都要操作無人機進行水稻淹水直播作業。
“節省人工投入,減少農藥、肥料使用,還增加了畝產量。”說起水稻淹水直播的好處,趙勇娓娓道來。
今年,達川區計劃推廣應用無人機水稻淹水直播技術8000畝,智能插秧機栽插70000畝,油菜分段式收獲3000畝。同時,智能采收、變量施肥播種、精量植保、智慧灌溉、精準飼喂、環境調控等智能農機裝備也將逐步應用到農業生產中。達川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飛介紹,達川區能成功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區)、全省“10+3”優質稻發展重點縣(區),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功不可沒。
一方面,達川區大力推廣運用農業生產新技術。選擇適合本地的優質弱筋小麥豐產高效栽培技術、優質雜交稻保優提質綠色高效栽培技術、丘陵區油—稻輪作輕簡化直播豐產高效栽培技術、玉豆帶狀復合種植綠色生產技術和油菜少(免)耕輕簡化直播技術等主推技術,建立起糧油高產高效示范片達22萬畝,2022年實現糧食增產450萬公斤、油菜籽增產120萬公斤,增加產值1890萬元。
另一方面,達川區積極推行新型耕作制度。依托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工作,大力推行水稻收獲后輪作擴種油菜、旱地輪作擴種玉米和大豆,取得顯著成效,實現糧油持續增產。稻田輪作擴種油菜,油菜種植面積擴大到37萬畝,油菜籽總產量達到7萬噸,大豆種植面積從2萬畝擴大到4.5萬畝。今年,達川區示范推廣春玉米+夏大豆帶狀復合種植達4.5萬畝。
同時,通過推廣運用水稻二化螟飛蛾誘捕器等技術,推動糧食生產節本增效。
在運用良種方面,達川區出臺《種業振興行動方案》,積極參與并承擔國家級和省級主要糧油作物品種區域和生產試驗3200個品系(組合),先后與國內知名科研院所和種業公司開展院校、院企合作,引進128個新審定的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開展適應性生產試驗,篩選出適合進行大面積推廣的優質品種25個,多次被評為全省“農作物品種試驗示范工作先進單位”“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先進單位”等。達川區獨有的“達川烏梅”種質資源,入選“全國十大農作物優異種質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