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勇
4月20日,谷雨。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在成都舉行的《天回醫簡》整理出版新聞發布會獲悉,經過十年努力,成都市天回鎮老官山漢墓出土的《天回醫簡》研究成果喜人,整理出版的《天回醫簡》一次性公布了與醫學相關的全部資料,主要包括竹簡的紅外掃描圖像、可見光彩色圖像、反印文圖像、釋文注釋及髹漆經脈人像的高清影像等,提供了準確可靠的一手研究資料。
2012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的一處西漢時期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其中三號墓發現大量醫學簡牘,這批珍貴的竹簡被命名為“天回醫簡”。和醫簡一同出土的還有一具精美的木胎髹漆經脈人像,比宋代的針灸銅人早了一千多年。
對這批在水中浸泡了兩千多年醫簡的搶救式整理,我省高度重視,2019年1月掛牌成立全國首個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研究院,該院于2020年入選首批四川省重點中華文化研究院。據了解,這批簡書殘缺散亂十分嚴重,整理組結合竹簡形制、堆疊狀況、字體差異、簡文內容等,并摹仿古人制作簡書流程,用3年時間解決了竹簡編聯、釋文等重點難點問題。經整理拼接后,得到930支醫簡、2萬余漢字,兼見篆隸、古隸及隸書,可見是墓主生前使用的書,而非下葬時一次抄錄。
據中國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研究院院長柳長華介紹,醫簡被整理為《脈書·上經》《脈書·下經》《逆順五色脈臧驗精神》《犮理》《刺數》《治六十病和齊湯法》《經脈》與《療馬書》8部醫書,涉及醫學理論、治法、成方制劑文獻等內容,構成了一門系統的醫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