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邵明亮
進入5月,農業灌溉用水逐步增加,進入大春用水高峰期。截至4月25日,全省水利工程總蓄水量約62億立方米,比去年同期減少約20億立方米。面對當前的蓄水缺口,今年春灌用水如何保障?

“蓄引提調” 千方百計找水
5月5日,宜賓市高縣沙河鎮白廟村黨總支書記韋治君來到村里的提灌站檢查設備運行情況。
“這些水管能高效地將灌溉水源引入農田,確保水稻栽插用水。”韋治君介紹,白廟村共有耕地6393畝,其中水田就有2530畝,過去一直依靠村里的小水渠從清溪河引水灌溉,由于今年河道水位較低,加之溝渠自然老化,末端田塊遭遇用水困難。
今年,該村在原有灌溉渠的基礎上,配套鋪設地下管道1300余米,確保所有的田塊都能“喝”飽水。隨著提灌站內的水泵開始運轉,溪水沿著管道奔騰著流向稻田。
去年7—8月,我省遭遇極端高溫干旱天氣,水利工程蓄水情況較差,不少地方都面臨春灌用水緊張情況。
在旱情較重的自貢市富順縣騎龍鎮,為確保水稻如期栽插,當地早在今年2、3月份就前往富順縣獅市鎮、隆昌市黃家鎮等地“借水”,共外調水源98萬立方米,有效保障了全鎮8000余畝的水稻栽插用水。
省農村水利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近3年數據,水利工程每年平均供水59億立方米保栽水稻。
水利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考慮到全省現有水利工程蓄水還要滿足各地生產生活及生態用水需求,全省春灌用水仍處于緊張狀態,“由于去年旱情,水利工程蓄水相對減少,在加強蓄水的同時,我們還支持和鼓勵通過引水、提水、調水等方式,千方百計找水源。”

“旱育秧”“水改旱” 各顯神通節水
“長勢很好,值得推廣。”近日,自貢市榮縣農技站站長但旭平來到旭陽鎮觀音坡村查看前期通過旱育秧技術育出的水稻秧苗頭。
但旭平介紹,今年旱情較重,當地積極推廣旱育秧技術,“旱育秧在育苗期可節水80%以上,而且秧齡最長可達60多天,能推遲春播時間,等水栽秧。”
而對于那些確實無水栽秧的地塊,“水路”改“旱路”成為一種可行的選擇。
“水稻種不成了。”位于榮縣的四川羊谷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技術員劉忠說,去年,他所在的企業流轉了土地,原本打算去年冬天攔蓄雨水泡上冬水田,但一個冬季幾乎無雨,讓大伙坐不住了。今年2月,企業采購了地膜、豆種和玉米種子,在水利和農業農村部門的指導下,嘗試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
據劉忠測算,種植一畝水稻大約需要300立方米的水,而當下播栽菜豆和玉米,每畝耗水僅為120立方米,是當地現有水資源條件下,穩定增加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的最優解之一。
巴中市通江縣探索更多節水方式。通江縣發展和改革局、水利局、農業農村局聯合制定了中、小型灌區農業水價指導價,實行“基本水價+計量水價”的兩部制水價機制,以此作為撬動群眾節水的杠桿。
“下一步,還要分類施策精準發力,全面做好春灌供水保障。”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做實做細水稻保栽計劃,預估預判保栽形勢,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做優春灌供水保障,確保大春作物“應栽盡栽”“滿栽滿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