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王培哲

  最近一個月,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簡稱“熊貓基地”)連發14條通報,針對不文明游覽的游客,開出數道“逐客令”,引發社會對治理游客不文明行為的討論。

  事實上,2015年原國家旅游局印發《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后,多地景區都嘗試通過各種方式,對不文明游客作出不同程度的入園限制。

  面對景區的“較真”,一些網友們表示贊同,也有網友認為,“終身禁止入園的規定會不會太‘狠’?”

  開出“逐客令”的依據是什么?如何更好引導文明旅游?記者進行了采訪。

  游客流量大、管理難度高

  熊貓基地這次“較真”了

  4月12日,熊貓基地首次對不文明行為進行通報,一名游客分別因在園區內亂扔垃圾、網絡直播以及發傳單,被要求簽署文明參觀承諾書。5天后,熊貓基地再次通報一名游客向大熊貓潑水,禁止其1年內再次進入熊貓基地。

  今年“五一”假期,不少游客注意到熊貓基地的購票頁面上,明確了針對不文明行為的處理措施——出現1次不文明行為,需填寫書面文明參觀承諾書后,方可再次入園;出現2次不文明行為,1年內不得入園;出現3次不文明行為,5年內不得入園;經多次勸阻仍不遵守、辱罵毆打景區管理人員、對園區動物安全造成直接威脅等行為的,將依法追責,終身不得入園。

  “五一”假期最后一天,一名游客向大熊貓室外活動場投擲玉米芯,熊貓基地要求其終身不得進入園區參觀,這是熊貓基地首次終身禁止不文明游客入園。截至5月10日,已有兩位游客終身不得進入熊貓基地參觀。

  熊貓基地開門迎客二十余年,不文明現象時有發生,為何今年特別“較真”?

  “主要是游客量增加,管理難度增大。”熊貓基地管理人員介紹,大客流之下,亂丟垃圾、投擲雜物等不文明現象也在增加,管理壓力隨之升高。今年3月,大熊貓“花花”頻頻登上熱搜。去哪兒網大數據顯示,3月上旬熊貓基地門票銷量較去年同期增長9倍。今年“五一”,熊貓基地累計接待游客26.9萬人次。

  “黑名單”數量少、不文明現象多

  各地管理辦法較為“割裂”

  不少網友支持景區“較真”,不過,記者采訪中發現,不少景區管理方對此也有一些顧慮。

  雅安碧峰峽野生動物園相關負責人認為,由于各景區情況不一樣,不文明行為帶來的后果也不相同,僅靠景區認定有一定難度。宜賓野生動物世界相關負責人表示,景區自定“黑名單”,有時候容易引起矛盾。

  從全國范圍看,對旅游不文明行為進行記錄的做法始于2015年3月,原國家旅游局印發《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次年修訂為《關于旅游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此后,北京2016年出臺《北京市旅游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要求構建“一處受罰,處處受限”的聯合懲戒工作機制。2020年4月到2021年9月,北京市就將27人列入市屬公園“黑名單”,禁止其觀光游覽。江蘇2021年出臺的《江蘇省旅游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還會將認定的不文明記錄信息報送至文化和旅游部。

  然而,與每年網絡上曝光的“任性”游客行為相比,文旅部門公示的旅游不文明行為記錄,顯得并不多。在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網站上,記者查詢到的最新一期關于旅游不文明行為“黑名單”的信息為2021年7月,這則信息表明,截至2021年7月,有38人被納入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旅游不文明行為“黑名單”。

  “各地的懲戒措施也較為‘割裂’,警示效果有限。”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李婧表示。

  建立“黑名單”需循序漸進

  發揮征信體系約束力是關鍵

  對于熊貓基地的做法,一些網友們表示贊同:“同意,不文明游客確實不應該在景區里‘煞風景’。”也有網友認為,“終身禁止入園的規定會不會太‘狠’?”

  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王建平認為,旅游景區對管轄范圍內的區域,具有一定的“管理處罰權”。“比如,現在的機關單位都對單位內部道路有限速,車輛在單位內超速行駛會面臨罰款。還有一些小區禁止堆放雜物、亂扔垃圾,違者也會被處以一定罰款。”

  在四川君益律師事務所律師徐斌看來,景區有其特殊性,管理辦法需要更加公開透明,比如什么樣的不文明行為對應什么樣的懲戒措施,規則明確、提前告知,才能“以理服人”。

  四川縱目律師事務所律師王英占認為,制定“黑名單”時,還要考慮不同景區實際承擔的功能并不相同,以觀賞功能為主的景區和以教育功能為主的景區,在處理不文明行為時的辦法也應該有所區分,以照顧受眾情況的不同。“如果景區認為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屬于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范疇,也可以交由公安機關處理。”

  針對各地“黑名單”尚未聯網、難以形成約束合力的情況,李婧認為,應當賦予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對不文明游客行為進行行政處罰的權限。“此外,‘黑名單’還要與統一的社會征信體系對接,推進信息共享,發揮征信體系強有力的社會約束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