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新聞記者 陳彥霏
6月12日,“興隆湖能源電力高峰對話——極端氣象條件下新型電力系統構建”論壇在成都科學城舉行。高溫限電后有哪些改進舉措?四川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要注意哪些方面?記者采訪了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魯宗相。
封面新聞:今年四川用電的情況怎么樣,會面臨怎樣的壓力?
魯宗相:從社會發布的一些數據來看,今年四川總體用電情況比去年略好。從春季來水情況看,和去年極端情況相比好很多,但總體來講還是來水偏少。今年用電仍會緊張一些,但總體判斷應該是平穩度過,沒有太大問題。
封面新聞:經過高溫限電之后,四川做了哪些積極的調整,又有哪些借鑒意義?
魯宗相:高溫限電后,整個四川電力行業或者說全社會都在積極地尋求新的解決方案,那么從長遠來講,就是我們“身強體壯”才真正具備抗災能力。
首先,還是要加強頂層設計規劃。四川省政府每月也會督辦各個電網公司的電力規劃施工進展,這是一個根本手段,電網加強了,電源增多了,整個電力保障才有基礎。
其次,我們的用戶參與也很重要,最終來講用電量要控制下來,大家高溫的時候能夠有序用電,也是一個很好的手段,而且這個手段不光是我們電力這一個行業的,其實是社會方方面面都參與的,工礦企業電力緊缺的時候,停下來也是給社會作貢獻,所以類似這些話都需要通過政府出面,然后各行各業共同參與、協調。
最后,現在我們也在大力發展相關的技術路線,在國家碳中和目標導向下,通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手段,堅持去做新能源,去研究一些新技術,這也是我們研究院的重要職責。我們做的科研方向,是對未來3到5年,甚至未來10年內的技術做前瞻和儲備,這樣就是保證我們未來的能源系統能夠順利健康地發展。
面新聞:您剛才提到關涉未來的新技術,新型電力系統和我們現在傳統電力系統最大的區別是什么?
魯宗相:我們新型電力系統最核心的“新”就是有大量新能源,比如說像風電、光伏這種波動性的電源接入,因為這個最大的新特點,也引起了我們整個新型電力系統從結構到運營特征的一系列變化,我們一般總結為源網荷儲的新結構。我們以前的儲能環節比較少,現在也成了系統里的必然環節了。
第二,運行的特點也在變化,以前基本上都是電源跟著負荷跑,想用就用,那我電源跟著你負荷去走,未來的話有可能在一定時段內,你也要有序用電,靠負荷來參與電網調節,我們把它叫作新的模式,叫作源網荷儲的互動運行,所以說整個運行機制也有變化。
第三,儲能作為新的要素要加入到我們系統當中來,這樣整個系統的結構也會有新的變化。
從現在技術趨勢來講,電力系統不光是電網公司這些電源能源行業的一個電力系統,還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一個電力系統。所以未來用戶端普通的老百姓也都會天天跟電力系統的一些調度行為有一些關系,這樣就是一個新業態了。總結起來就是新結構,新的運行機制和新業態。
封面新聞:構建這種新型電力系統,四川省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魯宗相:四川其實最大的特色優勢在水電,但是水電這么多年其實沒有像去年那樣真正出現過這樣的高危現象,這么多年大家都在說有可能會缺水,但實際上真正發生的是去年那一次。只要是靠天吃飯的電源,它都有可能供應不足,水電有可能,風電也有可能,光伏也有可能。
第一,雞蛋不能放一個籃子里,也就是我們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第一個就是你電源結構還是要多元化,四川有水電,也有風電、光伏的資源,我們應該是多種電源都建,再加上我們也有很好的天然氣資源,我們的氣電也要建起來,這樣多重保障之下,就很難出現幾種電源都沒有的可能性,這樣我們的保障能力就會更好了。
第二,還要加強電網建設。因為風電、光伏包括水電資源都在川西,怎么樣送到成都?我們還得把電網加強,有了更多的電源,有了更好的電網,我們再把用戶積極動員起來,大家有序用好電,這個事情就可以很好地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