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7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措施的通知》。《通知》要求,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充分挖掘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暢通經濟循環,釋放消費潛力,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需要。恢復和擴大消費,既需要鞏固既有消費底座,又需要不斷創新消費場景。當前,在四川的大小城市,出現了哪些消費新玩兒法?即日起,請跟隨川觀新聞記者的腳步,一起去探查一下。

  蘆夢瑩 川觀新聞記者 徐浩煊

  “我們是來旅游的,看到成都街頭這種無人售賣的冰柜很有意思,買兩杯嘗嘗。”7月23日下午4時許,建設路一家無人糖水鋪門前,不少市民游客正駐足選購。“買的人多,一天可能要賣1000多杯,是這邊的‘銷冠’。”周邊商家告訴記者。

  沒有店員和吧臺、十余種飲品5元一杯,選購靠自助,付款靠自覺……日前,川觀新聞記者在成都街頭看到,人流量龐大的春熙路商圈、建設路商圈,一條街上開起兩三家無人糖水鋪不是什么稀奇事,而在海椒市、東光、萬年場等住宅社區,無人糖水鋪也開始“入駐”。

  位于春熙路步行街的無人糖水鋪。徐浩煊 攝

  今年以來,這種無人糖水鋪像雨后春筍,在成都街頭“冒”了出來,據業內人士粗略統計,僅成都主城區就有不下300家。

  號稱糖水界“ATM機”的無人糖水鋪走紅,“人滿為患”新茶飲賽道正發生怎樣的變化?

  單月新開60家店 老“自助”成新“網紅”

  有十年茶飲從業經歷的創業者李怔熹,是成都“肆季糖水”的創始人。2022年,全國新茶飲門店突破45萬家,李怔熹以“5元一杯、新鮮熬煮、開門自取”為特色,開出第一家門店——“肆季糖水”北書院店。“第一家店7月開業,當時提倡‘零接觸’,加之夏季高溫,每天賣出幾百杯基本不成問題。”李怔熹告訴記者。

  肆季糖水。徐浩煊 攝

  “自助”門店并不是新鮮事物,但“肆季糖水”像匹黑馬,在今年夏天迅速走紅。

  與喜茶、奈雪等茶飲品牌“租賃門店+雇員前廳制作”的模式不同,“肆季糖水”僅需要幾臺冰柜,采用“一拖多”的形式批量生產、集中上架。一人負責2—3家門店,“肆季糖水”統一供應原材料,通常由加盟者設置一家配有10㎡廚房的中心門店,大鍋熬煮、現場分裝,根據銷售情況上架。幾家門店大多距離不遠,在低配送成本的前提下提升覆蓋密度。

  糖水商品。徐浩煊 攝

  “我們先打下租金支出,再靠單人經營省下人力支出,批量生產拉低生產成本,提高盈利。”李怔熹給記者算了筆賬。以5元的飲品為例,單杯成本在1.2元左右,再加上場地租金和人力成本,利潤率能達到將近70%。“以前做鮮果茶,一家店9個員工,生意不錯的情況下,每天約有1.2萬元的營業額;現在9個人可以負責二三十家門店,營業額更高,而且利潤率也更高。”

  市民在無人糖水鋪前選購。徐浩煊 攝

  這種買賣支付全靠自覺的自助糖水鋪,會有人“逃單”嗎?

  根據李怔熹團隊的統計,“肆季糖水”目前在成都開了168家店,一個月丟餐總共200杯。“丟餐成本遠低于專人駐守的人力成本,而且隨著市民的文明素質不斷提高,相信這種情況會越來越少。”李怔熹說。

  得益于價格優勢及商圈、社區門店的持續滲透,加之短視頻的輔助宣傳,“肆季糖水”曾創下單月拓店60家的紀錄,“市區已經布局168家門店,選址成了新問題,我們也建議避免盲目投資。”李怔熹向記者透露,“肆季糖水”已經著手與意向機構洽淡天使輪投資。同時,公司還在做數字化的探索升級,待測試成熟后向市場推出“肆季糖水”2.0版本。

  中小玩家跨界嘗試 新品牌擬入局“分羹”

  “一個直徑50cm的湯桶,單鍋可以分裝兩百多杯糖水,滿足周邊四組冰柜的上貨需求,像這樣的湯桶我們有三個,一次蒸煮就能同時制作三種飲品。”在錦江區商業場街的一個糖水加工中心,記者見到了“王榨糖水”的創始人謝永剛。兩名員工加一名配送專員,滿足了其春熙路“大本營”的飲品制作和運輸需求。

  王榨糖水。徐浩煊 攝

  謝永剛是火鍋店的合伙人,這次嘗試自助糖水鋪,他坦言,既是“肆季糖水”帶來的靈感,也是對自身業務鏈拓展的一次嘗試。

  “火鍋店本身就有甜品、飲品銷售,我們就在店門口設置了冰柜,嘗試這種火鍋+糖水的銷售模式。”謝永剛介紹,最初,他們把糖水生產臨時放在火鍋店的小吃房,由于反響好,于是在商業街開了專門的糖水加工中心。

  與“肆季糖水”不同,“王榨糖水”提供給投資者更“簡單粗暴”的加盟方案——只提供技術指導,設備原料自行采購。謝永剛告訴記者,憑借更低的加盟費及店名可更改的靈活性,“王榨糖水”也收獲了不少“學員”,市面上很多糖水品牌,即便不取名“王榨”,但也很有可能師從“王榨”。

  “這種低成本運營模式匹配了行業細分發展的規律,也滿足了一部分消費者對性價比的要求。”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在接受川觀新聞采訪時表示,自助糖水鋪的興起更像是一場激烈競爭中的“趕考”,得益于低成本運營領域的空白。他認為,隨著社會消費日趨多元,從大眾市場到高端市場,各個細分賽道都有增長機會。

  市民在無人糖水鋪前選購。徐浩煊 攝

  “小吃車”品牌化 行業降溫無礙“趕考”創新

  一邊是“肆季糖水”“王榨糖水”等無人糖水鋪品牌的迅速“走紅”,一邊是日漸“降溫”的新茶飲賽道。

  以某茶飲品牌2022年業績公告為例,即便新增門店超200家,門店經營利潤率較前一年仍有近3個百分點的下滑。放眼全行業,2021年,新式茶飲行業發生32起融資事件,披露總金額超140億元,而這一成績在2022年迅速縮水,全年僅披露26起融資事件,總金額45億元。

  與此同時,奈雪收購樂樂茶、書亦燒仙草收購霓裳茶舞的“大魚吃小魚”現象也在不斷上演,自助糖水鋪能堅持多久?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院副教授葉胥認為,無人糖水鋪品牌要想打好長線牌,首先要堅守好底線——食品安全。

  川觀新聞記者在走訪中也發現,部分品牌飲品上架時間不明晰、保質期不公示、配料表不公開,也發現有門店飲品制作人員不戴手套、不戴口罩,后廚環境堪憂。

  網友評論

  記者瀏覽各大網絡APP,有消費者表示,買到飲品疑似發酸變質,但并沒有注明商家聯系方式。“有些全是淀粉”“全是勾兌”“上次吃,又吐又拉了幾天”……更有消費者發文稱,個別門店還存在“水軍刷好評”的行為。

  成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曾于5月19日公開無人糖水鋪食品安全抽查視頻。視頻中,工作人員除對幾家門店的證件進行核查外,還對后廚及銷售使用的冰柜進行檢查,發現部分商家在冰柜溫度控制、生產日期標識、保質期公示、食材容器覆膜、生產臺賬記錄等細節方面仍有疏漏。

  成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川觀新聞記者,市場監管部門還將繼續加強對糖水、熱食制售類食品等無人售賣經營主體及食品生產經營場所的監督檢查,并敦促商家開展食品安全自查,建立相應管理制度,及時清理過期、變質、污損等問題食品,依法查處無證或超范圍經營、未采取安全措施隨意銷售等行為。

  糖水鋪自助打包臺。蘆夢瑩 攝

  朱丹蓬表示,性價比高不意味著消費者“零要求”,保持品質的同時,更考驗供應鏈的綜合能力,把底子夯實尤為更要。

  該觀點也得到了凌雁管理咨詢首席咨詢師林岳的認同,因為門檻和模仿的成本極低,做強“盤子”的難度客觀存在。“超低的售價下支撐門店研發新產品,形成自身核心競爭力,將是新茶飲賽道中低成本運營者的破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