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燕巧 圖/視頻 黃瀟
點位檔案
楠木溪位于邛崍市天臺山鎮高興村,是一條長約4公里的狹長河谷,上游是海拔2000多米的新山,下游是農家樂民宿聚集區,常住有200多名村民和游客,80%以上農戶散居于溪流溝壑之中,是地質災害隱患點,山洪發生率較高。
一線探訪
8月2日早上7點,陳濟文又騎著摩托車出發了。昨天晚上,邛崍市發布山洪藍色預警,讓陳濟文輾轉難眠。
陳濟文是邛崍市天臺山鎮高興村楠木溝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專職監測員。進入汛期以來,每天,陳濟文都會去楠木溪上游新山巡視。“汛期雨情變化多,有時候山下沒下雨,但山上可能在下,每天都要看一下才放心。”陳濟文說。
楠木溪
地處楠木溪上游的新山,海拔2000多米,森林茂密未有人居住。為何暴雨預警發布后,要緊盯這樣的無人區?
為何監測
防止“無人區降雨有人區遭殃”
楠木溪寬不過兩三米,溪水潺潺,溯流而上格外涼爽,溪流兩旁農家樂林立。正是避暑季,道路旁停放著游客車輛。
楠木溪
繼續往上走,農家樂越來越少,無人居住,記者的手機也逐漸沒了信號。楠木溪的溪流聲越來越小,溝里散落著巨石,暗示這條小溪并不“溫順”。
“平日里水小,但暴雨的時候,漲水就來得快。”高興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陳茂華介紹,楠木溪地處邛崍和蘆山交界處,上游新山海拔有2000多米,10多年前因“5·12”汶川特大地震形成了崩塌點,一旦發生局域性短時強降雨,可能會引發泥石流災害,導致人員傷亡,楠木溪因而被列入成都市地質災害隱患點。
打開衛星地圖,可以看到楠木溪上游森林茂密。“這就是通常意義上的無人區。”天臺山鎮水利服務站站長彭啟才介紹,所謂的無人區,一般是指沒有經常性的人類活動,也沒有群眾永久性居住的地方。
楠木溪下游農家樂
上游雖然是無人區,楠木溪下游卻居住著村民和游客。只有加強對無人區的氣象預報預測和災害預警,才能防止“無人區降雨有人區遭殃”。
但一直以來,對無人區的監測也是難點。
“沒有信號沒有電,就算飛無人機也只能看到森林情況,看不到森林下面什么情況,無人區監測難。”邛崍市水務局防汛抗旱科負責人游浩然說。
怎么監測
人防+技防建立常態化機制
上午9點,陳濟文巡山回來了。摩托車加步行,陳濟文需要2個小時才能巡查完。
人防,是防汛和防地質災害的關鍵。“進入汛期以來,我們安排了3個專職人員,每天對隱患點開展常態化巡查。”陳茂華介紹,下雨時,監測員會在雨前雨中雨后各巡查一次,但“人防”也有不足,可能存在巡查空檔期發生地災的情況。
“技防”的手段在不斷創新。沿著楠木溪順流而下,在楠木溪的中下游,農家樂聚集處,記者看到一個個攝像頭,溪流旁邊還有一個應急物資柜,這些畫面被實時傳輸到邛崍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里。
楠木溝泥石流避險轉移圖
“這套系統可以實現提前2小時預警。”游浩然介紹,為加強前端防范,今年,邛崍市以楠木溪為試點建設雷達回波智能預警系統,這個系統集雷達監測、水位測算、視頻監控為一體,可以提前兩小時精準預測區域降雨的可能性,為可能發生的汛情提前發布預警、組織轉移避險提供及時、重要的研判依據。
系統的雷達回波可以根據云層厚度提前兩小時預測是否下雨,同時可以根據上游水位站測算洪峰到達下游的時間,沿線建設了視頻監控,可以通過云喇叭實現實時對話,沿線布設了一些應急搶險的物資柜,準備了救生圈、救生衣、救生繩和救生桿,可以第一時間提供救援物資。
“這套系統有效地補充了人防的不足。”游浩然介紹,依托預警系統,各級部門可及時進行預警轉移,實施救助。
邛崍山系水系發達,境內有9條主要河道,94個山洪災害危險區。邛崍市不斷加強對無人區的監測預警,提高災害防范和應急處置能力。記者采訪期間,在邛崍市水務局,了解到另一處無人區成功避險的案例。
楠木溝泥石流地災監測點
“就在前幾天,我們與山洪賽跑,緊急疏散了85人撤離,成功阻止了一場無人區災害發生。”邛崍市水務局機關黨委書記李芙蓉介紹,“魚跳子”是文井江一處網紅景點,地處山區,無人居住,水質清澈,吸引大量游客在這里露營避暑。
7月11日13時,邛崍市水務局收到蘆山縣暴雨橙色預警信號,邛崍鄉鎮可能有山洪發生。“接到預警后我們立即通知鄉鎮村干部騎摩托車到這個點位通知游客撤離,大約15時撤離完畢,17時多齊頭水就沖下山來。”李芙蓉說。
邛崍與蘆山、名山等縣區相鄰,水系互通,,邛崍市與蘆山、名山、雨城區、大邑、蒲江和下游新津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建立微信工作群互通、推送氣象短信提醒,共享水雨情信息,做到“上游吹哨下游開跑”。針對網紅景區、野景點,當地還在不斷完善技防措施,補充視頻監控、喇叭等監測預警設施和硬隔離措施需求,點對點做好風險提示和預警發布,打好轉移避險“提前量”,把“防”的工作做到極致。